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欧盟与美国争夺亚洲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2014年11月26日 13:04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参与互动 

  当今的亚洲对全球繁荣至关重要。有美国媒体分析称,不仅美国将目光瞄准亚洲,欧盟也在推行重返亚洲的经济战略;从经济角度讲,欧盟和美国在亚洲是竞争对手关系,现在也许是双方探讨它们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和优先事项的最佳时机。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1月21日发表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公共政策学者Nicola Casarini的评论文章称,并非只有中国在试图建立替代TPP的组织,欧盟也在推行重返亚洲的经济战略。

  奥巴马趁最近访问亚洲的机会推销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TPP把中国排除在外,是美国再平衡战略内容的经济中心。作为应对,中国不仅推动把美国排除在外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还提议建立亚太自贸区,希望以此缓冲TPP的势力,确保北京能够继续从最重要的几个贸易伙伴那里得到贸易优惠。

  不过,试图建立TPP的替代组织的并非只有中国一个。欧盟也在推行重返亚洲的经济战略——这个动作一方面对美国的TPP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时有了更多筹码。

  欧洲在亚洲的经济存在更多地反映在贸易和货币政策上。例如,欧盟是北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每日双边贸易额超过10亿欧元。欧盟是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位列中国、日本之后,美国之前。亚洲市场是欧盟1/3出口产品的目的地,它为欧洲企业提供的市场机遇正在迅速增加。欧盟也是亚洲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之一。目前欧洲是东盟最大的投资商。过去十年间,东盟平均每年接收的欧盟企业投资额达到136亿欧元。

  随着亚洲和欧盟的贸易关系迅猛发展,亚洲已经成为以欧元计价的资产的最大买主。在亚洲主要央行的外汇投资组合中,欧元的比重平均为25%至27%,而中国人民银行的欧元持有量占到其外汇储备的30%。因此,欧元是亚洲第二大重要的外汇储备货币——排在美元之后,日元之前。

  欧盟的重返亚洲经济战略同美国一样,基于它对亚洲地位的认识——现在的亚洲对全球繁荣和西方强国经济前景至关重要。2011年以来,欧盟已经同韩国、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它正在同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协商;而且已经开启同整个东盟的贸易和投资谈判。

  中国和欧盟最近正在进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如果谈判成功,该协定就能为中欧双边自由贸易铺路。10月米兰亚欧峰会上,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表示支持欧盟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此之外,英国首相卡梅伦等欧洲领导人也曾表示支持中欧自由贸易协定,不过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意大利的表态还是让人有些意外。因为过去十年里,中国产品参与竞争使意大利的中小企业受到特别严重的打击。不过,由于欧元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滞缓,而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尽早完成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受到欢迎。

  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同时,欧盟同东亚领导人正在计划建立一个跨区域的投资和贸易协定,此举似乎是要复制上世纪90年代用来抗衡亚太经合组织的亚欧会议。亚欧会议让欧洲得以参与到充满活力的东方经济中,更因加速了亚洲自己的一体化进程(这个动作通常会遭到美国的抵制)而受到亚洲领导人的欢迎。例如,正是在1996年亚欧会议的背景下,东盟同中国、日本、韩国磋商的机制出现,随后发展成“东盟10+3”会议。而“东盟10+3”又是今天众多区域机制(包括RCEP)的中坚力量。

  欧盟亚洲经济再平衡战略的基础是它长期以来对区域一体化的支持。欧盟在亚洲没有军队,亦无有约束力的军事同盟,所以它参与亚洲事务所面临的阻力较小,不像美国那样会引起亚洲国家的安全和战略顾虑。尽管在政治上,欧盟是美国在亚洲存在的补充,但经济上,这两者又是竞争对手。随着TPP谈判推进、欧盟努力打造替代方案,美国和欧盟需要进行一场跨大西洋的谈话,探讨它们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和优先事项。本月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开始工作,奥巴马的亚洲之旅也已经结束,现在也许是双方对话的最佳时机。(远达)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