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旺报:大陆已走进世界 台湾还在徘徊

2015年06月23日 15: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自贸区“朋友圈”不断扩容  来源:央视新闻

旺报:大陆已走进世界台湾还在徘徊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左)和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右)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中)出席签字仪式。来源:香港商报

  中新网6月23日电 台湾《旺报》23日发表社评称,各方在中国大陆新一波的经贸自由化开放中,进度逐渐超前,赶上台湾地区。大陆将逐步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愈来愈开放,跨境企业将会进驻大陆寻觅商机。面对大陆崛起及供应链形成,台湾必须积极因应,而不是退缩害怕。

  文章摘编如下:

  继陆韩FTA达阵,中国大陆与澳洲于6月17日签署FTA,不但范围更广,开放程度亦高,是中国大陆洽签的FTA中贸易投资开放程度最高的。在韩国及澳洲积极与中国大陆完成FTA签署之际,美国奥巴马总统也在极为艰困的政党恶斗困局下,为TPP国会授权法案的通过奋战中。这一波全球经贸自由化开放大趋势,关系以经贸立本的台湾未来十年前途,绝无逃避的空间。

  细观陆澳FTA内容,货品贸易大幅开放,九成六澳洲产品输往大陆将享有零关税,大陆出口到澳洲的产品则在5年内全部零关税。另在投资开放上,彼此给予最惠待遇,并大幅降低澳洲企业赴大陆投资的审查门坎,可以预期在陆澳FTA签署之后,未来澳洲许多公司将因而考虑进驻大陆投资。

  更重要的是,澳洲争取到大陆在服务贸易部分以负面表列方式呈现,包括教育、法律服务、金融服务、医疗服务、工程建筑、管理咨询等澳洲公司具有服务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可以预期将透过这次陆澳FTA的签署,运用投资开放拥有最惠待遇的商机,增加澳洲人赴大陆工作及服务的机会。而澳洲方面亦同步提供大陆年轻人每年5000个工作及培训机会,针对中医师、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等专业人士提供每年1800名入境配额。

  对应澳洲希望藉由陆澳FTA的签订,进军大陆服务业产业的企图,两年前两岸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尚待台“立法院”先行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之后才有可能生效,《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也因而延宕,各方在大陆新一波的经贸自由化开放中,进度逐渐超前,赶上台湾。

  面对当前全球新一波经贸自由化的浪潮,台湾的社会氛围仍然采取抗拒开放的态度,害怕《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生效之后,开放大陆服务业会冲击到台湾本土服务业的生存及就业机会。

  恐惧大陆崛起的舆论,常引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谓的弃台论,民进党提名的“大选”参选人蔡英文还专程利用访美机会前往取经,米尔斯海默认为,台商90年代大举投资助长大陆经济发展,让大陆开始茁壮,如今台湾面临险境,有一部分是台湾自己人造成的。因此,许多人认为台湾应该重新审慎评估两岸经济合作的开放脚步,也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之所以延宕的背后真正原因。

  弃台论点出台商赴大陆投资促进大陆经济崛起,却忽略两岸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两岸和平稳定的贡献。台商的确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进驻投资带动大陆工业发展,台商进驻大陆沿海的广东、深圳、福建、上海等地后,沿海经济因而发展,而在促进两岸间接贸易及投资之余,台海之间因为经济连结、人员互动而降低冲突的可能,进一步建立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为亚太区域和平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

  各方面对中国大陆经济崛起,采取与大陆洽签FTA的方式,积极为企业争取减免关税及非贸易障碍的公平竞争环境,争取企业赴大陆投资掌握商机的机会。

  由此可以看出,大陆积极与各方洽签FTA,事实上亦是决心进一步经贸自由化的具体体现,未来趋势已经愈来愈清楚,大陆将逐步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愈来愈开放,跨境企业将会进驻大陆寻觅商机,间接促进大陆市场开放,不但对于世界各方有意进驻大陆的企业有所帮助,亦对大陆经营环境与国际接轨也有帮助。在大陆进入全球经济体系过程中,台湾没有退出的空间。

  面对大陆崛起及供应链形成,台湾必须积极因应,而不是退缩害怕。

  我们可以双轨因应,一方面尽速完成《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立法”,让《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生效,积极掌握两岸服务贸易商机。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台湾厂商藉成本控制及各种贴补和低利率、低汇率政策,还能勉强获利生存,但未来竞争环境会恶化,厂商必须离开舒适圈积极创新,这才是面对大陆崛起的正确态度。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