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早报:核协议难破美伊紧张关系

2015年07月23日 1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图为抗议群众高举抗议的图板。  


视频:伊朗外长为伊核协议接受议会质询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网7月23日电 无论对于西方还是对于伊朗,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意味着在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双赢”,但围绕着伊朗核问题之后地区紧张关系的担忧,却远没有到划上句号的时候。

  文章摘编如下:

  异常艰苦的谈判进程

  此次伊朗核协议谈判,是长达十余年核谈进程的一个尾声。其实在过去几年中,伊朗核谈判的“加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尽管伊朗核协议的具体内容仍然没有披露,但是综合各方报道,我们可以理出一个协议的大致概况:协议约有100余页,包含五个附件。联合国安理会将在7月底讨论是否通过伊朗核协议草案,如果通过,该草案将会在安理会批准后的90天内生效。

  美伊双方心理预期差距甚远,决定了谈判过程的艰难而脆弱。此次谈判之所以数次“加时”,其原因也是美伊各执一词。美国方面指责伊朗在关键问题上不让步,国务卿克里甚至威胁“不会永远谈下去”;而伊朗则指责美国和西方国家“最后时刻加价”,提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新要求,比如将伊朗核问题和伊朗导弹技术挂钩。

  据传言称,谈判会场气氛一度非常“火爆”,伊朗谈判团队同美国代表们数次激烈争吵,愤怒的伊朗外长扎里夫甚至还将手中的钢笔投向克里,双方差点爆发冲突,最终在各方代表的力劝下才逐渐平息怒火。

  美伊各自的强硬派

  美国和伊朗核协议的艰难达成,确实可喜可贺,但是在伊朗与美国国内,对于核协议的担忧却仍然存在。核协议达成之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在一封公开信中,赞扬伊朗总统鲁哈尼和他的谈判团队的努力,认为核协议的签订是伊朗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一步”。不过哈梅内伊也提出警告,认为“协议需要更加仔细的考虑和检验”,认为一些谈判国家(暗指美国和西方)对于伊朗并不友好,“无法完全信任他们”。

  就美国方面而言,美国国内反伊朗势力也十分强大,最典型的是国会的掣肘以及犹太人院外游说集团。就在2013年8月鲁哈尼就职伊朗总统前夕,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对伊朗实行更严厉制裁提案,明显是给美伊关系缓和泼冷水。

  奥巴马当年9月24日在联大讲话表示要推动伊朗核问题解决后,美国共和党籍议员次日便向奥巴马发难,要求其澄清美国对伊政策是否有变化。加之主张对伊强硬的共和党人数月前在美国中期选举中一举拿下国会控制权,奥巴马的对伊缓和政策将受到进一步掣肘。

  美国伊朗互信仍需时日

  今年3月底,在伊朗核谈判达成框架协议进入白热化阶段时,美国47名参议员通过互联网发表致伊朗公开信,称伊朗领导人“也许并不完全了解美国的宪政体制”;而6月底美国多家智库联合多名政界人物再次发出公开信,要求奥巴马政府和美国的谈判团队“坚持立场”,“对伊朗进行最严厉的核查”,一些美国国会的资深议员甚至威胁奥巴马将会在国会“否决任何的协议草案”。当核谈判成功结束之时,美国国会和学界多名大佬齐发声,扬言要在国会“阻击”协议的通过。

  除了伊朗和美国各自面临国内压力外,地区国家也密切关注着伊朗核谈判的最新进展。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以色列,高调反对美伊关系缓和。以色列国内一直关注伊朗核谈判的进展情况。长期以来,以色列担心伊朗获得核能力会改变地区平衡,进而帮助地区极端组织获得核武器,作为袭击和要挟以色列的工具。

  当伊朗核协议达成的消息传来,以色列国防部长亚阿隆第一时间表达了不满和担忧,认为“伊朗不值得信任,尤其在核问题上,伊朗过去十多年间一直在欺骗国际社会,隐藏自己的核野心。”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表示,“协议的签订……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世界将因为这次协议而变得更加危险。”

  海湾国家也对伊朗掌握核能力忧心忡忡,更对美国和伊朗间可能达成的核协议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将会帮助伊朗顺利摆脱数十年来的国际孤立状态,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之一,沙特也通过“发展核能力”的口号和渲染“什叶派威胁”的舆论,来干扰伊朗核问题谈判进程。

  伊朗核协议尽管成功达成,但是围绕伊朗核问题而形成的地区对立局面远没有结束。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的伊朗和美国在国内和中东地区的合法性,都是依靠塑造对方“邪恶一面”来加以完成和巩固的。

  因此伊朗人不会忘记l953年美国中情局发动政变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以及根据一己私利对巴列维王朝的支持;而美国人也不会忘记1979年伊朗劫持美国使馆人员长达444天。核协议并不意味着地区和平和美伊关系缓和的必然,“后伊朗核协议”时代的政治角力和地区结构的再塑造,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王晋)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