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早报:“安倍经济学” 陷入窘境?

2016年06月15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中新社发 东友 摄  

  中新网6月1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5日刊文称,后危机时代的发达市场改革,首推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但“安倍经济学”让日本脱离危机泥潭并实现真正的经济复苏了吗?

  文章摘编如下:

  据日本媒体对10多家经济咨询机构、证券机构的预测平均值,2016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年化值只有0.44%,2016年度的增长率年化0.7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则更加严峻,预测2016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5%,2017年增长0.1%。

  去负见正,算是“安倍经济学”的成绩。但这和2014年及2015年度日本政府在国际多边场合推广“安倍经济学”相比,“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提振作用几可忽略不计。

  6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将原定于明年4月将消费税从目前的8%上调两个百分点至10%的计划,推迟两年半实施,并且准备于今年秋天推出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计划规模高达5万亿至10万亿日元。

  观察家们认为,这意味着“安倍经济学”的失败。当然,安倍政府并不承认,安倍将日本经济的颓势归之为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且引述刚刚闭幕的七国集团(G7)峰会公报,强调全球经济面临巨大风险,日本必须加大政策力度解决通缩问题。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有三: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对日本经济的困境而言,“安倍经济学”射出的“三箭”算是找到了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停滞的痛点。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通过负利率刺激经济的方式,并未是日本达到核心通胀率2%的目标,以通胀治通缩的目的并未达到。

  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日本债务规模扩大,债务占比GDP超过200%。但是日本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饱和,产能和基础设施资本输出也面临着更系统化的战略竞争。即使是日本屡试不爽的“灾难重建刺激”,也难以提振日本经济。

  至于结构性改革,则困扰于政治和阶层利益的纷争,日本政府高速增长时代积累的矛盾,以及1985年“广场协议”带给日本的滞涨困扰,已经形成沉疴痼疾,“安倍经济学”的“三箭”很难穿透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坚冰。

  消费税改革延迟,或者说中止,则使安倍政府的结构改革陷入困境。2014年4月,正是“安倍经济学”春风得意之时,日本政府将消费税从5%上调至8%。此举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源,但负面效应也是显然的,萎缩了日本的内需市场。加之日本政府加速日元币值以提高通胀率,也使日本民众收入实质性减少,叠加消费税提高,降低了日本民众的消费信心。

  随后两年,提高消费税成为安倍政府的禁忌,现在安倍政府再次推迟提高消费税。其中释放的信号是显然的,消费税改革已经遇到大麻烦。日本基于增加财源、在2020财年之前实现财政预算扭亏为盈的目标难以实现。

  更麻烦的是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的进退维谷。今年1月底日本央行突然实施负利率政策,但结果却是日元兑美元逆势上升。这种不合逻辑的市场异象,让日本央行陷入了困顿。更意料不到的是,当市场预期日本央行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日本央行随后却维持原来的货币政策,这导致了日元的再次上涨。消费税改革推迟到2019年后,日元还是呈现涨势。

  日元的上涨和“安倍经济学”继续推动日元贬值、以通胀刺激逆转通缩的目标出现了差异。对此,在5月中旬的G7财长会议上,日本财长麻生太郎认为日元升值存在着炒作因素,需要进行政策干预。但是美国财长雅各布•卢则发出警告,认为日元汇率是“有序”的。这次会议的公布和随后G7峰会的会议公报均发出了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的警告。

  美联储6、7月份的加息预期,使美元存在升值压力,亟需坚挺的日元来缓释。因而,对于日元随后可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并不乐意。

  值得一提的是,“安倍经济学”初期的贬值政策成效,是以争抢中韩两国的出口市场实现的。但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日元贬值的策略不再奏效。

  “安倍经济学”并无更好的突围之策。虽然“安倍经济学”抓住了提高通胀率的关键点,但就现实观之,日本政府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存在着冲突。而且很难动用其他的政策工具去缓解这种矛盾,故而日本推迟消费税改革,凸显“安倍经济学”改革之路越走越窄。

  全球市场面临着不确定性,“安倍经济学”的挫折则加剧了全球市场风险。(张敬伟)

【编辑:王诗尧】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