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戴着镣铐跳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从论语看“戴着镣铐跳舞”
2009年02月10日 17:02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一)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当莎士比亚把他的悲喜剧写出来的时候,天下间的文学家们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事情了,只要乖乖的看莎老的书,然后在小剧团里排演一下话剧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莎老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好了,后世的人再也不可能超越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古时候也出现过。当苏东坡老人家的《水调歌头》一问世,很多人就说,以前或者以后写的有关中秋的诗歌,“尽废”。

  但是歌德先生最终也没有忍住,依然创作了《浮士德》等作品。所以,我们又听到他老人家说了另一句名言,艺术,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这一句话,其实已经说尽了艺术的本质。孔老爷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二十),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艺术,就是在切肤之痛的克制之中,表现出来的欲望和情绪。因此,今天大街上不穿衣服到处溜达的举动,只能被看成是一种杂耍,而不是所谓的“行为艺术”。

  克制,就是我们这一章中所说的“克”。宋朝的理学家们认为,“克己”是克制自己心中的私欲。是不是这样呢?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正因为要克制自身的私欲,所以顺理成章的,“为仁”要“由己”。只能自己来办,要自己给自己戴上一身的镣铐。

  我们身上戴着不少的镣铐,金的,银的,铁的,铜的,不一而足。今时今日,好多人会攥紧拳头,做为革命献身状,大声疾呼,“我的压力好大啊!”压力,就是重型的镣铐。很多人觉得,这样的镣铐,是别人或者社会给我们的。但究其根本,其实还是我们自个儿给自个儿戴上的,有些不知不觉,有些逼于无奈,有些纯粹属于霉运当头,撞上的。

  既然,“克己”要由自己来做,那么“复礼”呢?当然也得自己来做。“克己”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能做;“复礼”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该做。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不能做与应该做所编制而成的迷宫中行走,有时候顺畅,有时候碰一下壁。新中国的诗人北岛有首著名的诗,诗的题目叫《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这个网的经纬线,就是“克己”与“复礼”。

  在这张网中时候,有时候会感觉到郁闷,有时候甚至郁闷得要喘不过气来。不过,歌德先生告诉我们了,戴上镣铐之后,就要开始跳舞了。有些人跳拉丁,有些人跳探戈,有些人跳迪斯科,有些人扭秧歌。有些人跳着跳着,手脚被镣铐磨破了皮,甚至于鱼死网破,这就是“克己”与“复礼”的功夫没有到家。钱穆先生说,能克己,才能由己。所以想要克己,就是为了要由己。我们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社会的法律与道德,就是为了要在这样的网络中,找到自己的新鲜空气,找到自己的自由。

  所以,“为仁由己”中的“由己”,我们其实可以私自解释为“让自己自由”。孔老爷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就算放任自己心中的欲望,也不会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了。从十五岁到七十岁,他这么些年的功夫,克己、复礼,终于把仁这种为人处世的境界内化到自己的身体之内,成为了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真正自由的人,是不会掩饰自身的欲望,更不会去扭曲自己的情绪的,他需要真诚的面对自己。在真诚的自己面前,一切所作所为,都和孔老爷子七十岁那年达到的境界一样,符合“礼”的精神与要求。镣铐在他身上,不再是桎梏,而是展现人性光彩的华美的水袖。

  (摘自美国《侨报》 作者:王奇华)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