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金融泡沫迷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走出金融泡沫迷思
2009年02月11日 16:1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8年是资本市场巨幅震荡的一年。在这场泡沫破灭过程中,许多人都受了伤。为了保护自己未来不再受伤,甚至能从中把握获利机会,要设法学到教训。

  就像电影《蝙蝠侠:开战时刻》提到的:“我们为什么会跌倒?就是为了学习如何再站起来。”

  致力研究金融危机史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引用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理论作为分析金融危机的基本架构。

  明斯基认为金融系统本质上有着不稳定特质,他将金融泡沫细分为错置期、信用扩张期、陶醉期、危险期/金融困顿期和剧变期等五个阶段。

  错置期:泡沫起因外来冲击

  泡沫多是以“错置”为起点,通常起因于某种外来冲击事件,改变人们的预期或获利机会。每次的冲击来源不尽相同,可能是战争、重大的发明(如:铁路、汽车、网络)、金融创新…等。每次涉入的金融商品不太一样,可能是商品、有价证券、土地、外汇…等。

  通常会为某些新兴或旧的行业带来获利机会,就像大家常听到的“破坏性创新”,一旦新机会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则金融与实际资产的投资步调就会开始加速。繁荣期就此诞生。

  扩张期:投机导致供给压力

  就像燃烧不能没有氧气,繁荣也需要流动性来助燃。金德尔伯格指出:“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泡沫,没有例外,都是先由过度宽松的信贷助燃。”

  投机在信用扩张助燃后,四处燎原,投机欲念转化成对产品或金融资产的需求,需求增加使得供给出现压力,价格上涨。

  价格上扬又创造了新的获利机会,吸引厂商与人们的投入,新的投资促使所得增加,再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长,正向循环于是展开。

  陶醉期:高价刺激供需狂飙

  随着价格高涨,大家会觉得进入“新时代”,投资目的不只是为了持有期时的收益,而是为了转售,分析师开始发明千奇百怪的评量指标(如:眼球数、点击数…等)迎合上涨的投机需求。

  人们看到别人不断买卖而获利,忍不住跟进。厂商看到经济不断成长,也扩大投入生产与销售。愈来愈多人寻找快速致富的机会,连平常不参与的人也加入行列,人们行为开始变成“疯狂”。

  危险期:内线人士获利了结

  当投机持续,货币流通及价格不断攀升,直到内线人士开始获利了结。市场出现犹豫不决的现象,价格开始走平。投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也开始变现,造成商品或资产的价格下跌。企业获利能力开始衰退,债信能力也越来越恶化。此时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剧变期:银行收伞引发恐慌

  危机加速的讯号出现,可能是某家银行倒闭、企业过度举债而周转不灵,或是某人企图藉不当手段而引发的诈欺。不论原因为何,结果都是亟需马上变现、价格重挫、破产事件增加、银行开始紧缩银根。

  银行雨天收伞可能发展成恐慌的地步,人们争先恐后地希望在关门前通过,让恐慌更恶化。在恐慌的阶段,商品、土地、股票、债券…等,所有曾经疯狂过的商品价格均告崩跌。

  这时会发生和陶醉期一样的循环,只不过这次方向相反,变成恶性循环。价格下跌,造成抵押品价值下降,银行取消贷款或拒绝新贷款,造成厂商抛售商品、人们抛售有价证券,价格进一步下跌。

  抵押品价值下跌引发更多的清算,导致企业倒闭,贷款变成呆帐,银行也出问题,出现挤兑。存款流出银行体系,银行必须取消更多贷款,卖出更多有价证券。

  这时,就是所谓的“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金融狂热,转变为恐慌的那一刻。

  人类不理性 泡沫必会发生

  我们可以发现泡沫实际上是人类行为的自然产物,只要人们不理性行为继续,泡沫就一定会再发生。我们分析金融危机,并不是要为了预测未来泡沫何时发生,也不是要臆测泡沫的头部或底部在哪里,而是要透过了解泡沫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期望能够作好准备,以因应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机。

  (摘自台湾《联合报》 作者:陈世豪)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