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台湾需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资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国时报:台湾需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资本”
2009年03月13日 1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13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13日刊出署名文章称,从长期看,在人口数量和质量结构都会发生显著变化的台湾社会,需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资本”。

  文章摘录如下:

  台湾需要重视“文化资本”,有个长期的理由。这和台湾的“人口”有关。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台湾的人口出生率逐年递减。每年新生儿人数从四十多万开始一路减少,到近年来已经到了每年二十万的边缘。看“经建会”的报告,目前每年生死相抵,人口还可净成长六万人左右,但是照这个走势下去,再过十五年左右,人口就是零成长;之后,就是负成长。“经建会”的预测,到2056年,也就是距今不到50年的时间,台湾人口甚至有可能每年净减少二十五万人。

  台湾的人口不只是在“量”上将有变化,我们会置身于一个人数越来越少的社会里;人口的“组成”也将有变化,我们会置身在一个族群性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现在,每年的新生儿中,“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占大约七分之一。随着大陆配偶来台的名额从明年起要完全开放等,我们可以预期,这个比例还将持续增加。如果我们再把这七分之一的人口和其它人又将相互嫁娶的过程考虑进来,台湾的族群组成就越来越不是用过去的概念所能解释的了。

  一个人口数目越来越少,其内部组成却又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其发展的可能应该是很两极的。一个可能,是从复杂衍生的混乱纷扰中渐趋弱小;一个可能,是从复杂进化的多元并存中渐趋结实。影响两者的差别不在其它,就在对“文化资本”的认知与利用上。

  我们对自己社会所坚持的价值与品味越有共识,陈述得越清楚,就越可能善加利用“文化资本”。懂得善加利用“文化资本”,不仅可以如前所述,在短期就为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产业都带来脱胎换骨的作用,在长期更可以给台湾越来越复杂的人口组成带来密切的结合剂。反之,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今天的台湾显然是站在一个转折点上:到底要如何解释我们社会所坚持的价值与品味是什么,如何解释这些坚持来自何处的传承,又如何解释这些坚持接下来的发展是什么。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一切“去中国化”的解释。台湾之所以成为今天之台湾,其值得珍惜的价值和品味何在,其值得继续开发的价值和品味何在,今天需要被当作最重要的课题端上台面。这就是“文化”不能再只和“艺文”连上等号,“文化”不能再只当作和某些人有关的事情,而必须从“政府”到企业到教育,每个人都当作最重要大事来思考的原因。

  因为,如果我们再回避这件事情,不重视这件事情,事实上必将面临无所施政的目的、教育无所陶冶的方向、企业无所资源可以使用的窘局。

  过去,不是没有这个需要。但是没这么急迫。毕竟,施政可以依赖一些惯性,教育可以依赖一些传统,企业可以倚赖一些汗水。而现在,惯性、传统、汗水都不足恃了。

  今后我们的“政府”、教育和企业要想有所运作,并且还相互发生相乘作用,只有看大家对台湾的价值和品味来自何处,去往哪里,如何体认、如何有所共识─尤其如果把我们自己社会的人口数目在一路减少,内容组成又日益复杂的因素考虑进来的话。

  如果我们能往正面发展,那么不但退可以使台湾的社会保住小而有力的状态,进还可能使台湾成为一个让人乐于生养之地,另展一番局面。如果不然,那我们对于二十年后的台湾,还能有什么样的想象与期待?(郝明义)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