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台湾岛内流行起“上山下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台湾岛内流行起“上山下乡”
2009年03月17日 11: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17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17日刊文说,失业率居高不下,台湾岛内流行起“上山下乡”。

  文章摘录如下:

  失业率居高不下 年轻人变身农民

  面对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不断高攀的“惨状”,岛内民众纷纷自谋出路,不仅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让求职者打破头,就连“上山下乡”投身农业也成为潮流。不过,台湾《经济日报》的评论担忧;大批高学历农民的出现,可能让失业潮由都市向乡村蔓延,马当局如果处置失当,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政治后果。

  “漂鸟计划”很火爆

  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失业问题严重恶化,导致台湾“农委会”推动的协助年轻人投身农业的“漂鸟计划”火爆一时。

  据报道,“漂鸟”一词来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青年运动,意为学习候鸟精神,在漫游自然中追寻生活真理,历练生活能力。针对青年对生活及社会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农委会”从2006年开始推动“漂鸟计划”,为青年提供到农渔村及山林体验农艺的机会,进而号召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投身农业。整个计划分为“漂鸟体验”、“漂鸟筑巢”和“漂鸟圆梦”三阶段,最终实现青年变身台湾新农民的目的。

  尽管往年此活动已经人气不俗,每次报名一开始就很快满额,截至去年底参加过漂鸟体验营的人数已近4000,但今年尤其火爆。面对不利的经济形势,报名还没有开始,许多年轻人就按捺不住开始频频向“农委会”咨询。署名“可怜科技人”的网友在“农委会”网站留言说:“最近被放无薪假,身为科技新贵却有一种不知未来在哪儿的悲哀,不如回归自然当漂鸟……。”“农委会”已计划今年办理50多个批次的漂鸟营队,以协助上千年轻人投身农业。

  当个农民不容易

  尽管“去乡下当农民”听起来似乎不风光,但许多真正融人农村生活的都市青年却有着别样感受。

  在宜兰,一位名为赖青松的年轻人原来是日语翻译,却在30多岁时参加了“漂鸟计划”并最终成了农夫。他以俱乐部形式吸引人做股东,出钱让其种田,并因此成为著名的“硕士农夫”。记录赖青松归农心情的《青松种田笔记:谷东俱乐部》也成为岛内畅销书。赖青松表示,当农夫真的很累,但他仍然选择当个志愿农民,因为“我只想好好种田,种出值得等待的幸福滋味”。

  与赖青松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从资讯工程师转型为草莓农夫的谢浩诚。2007年谢浩诚加入漂鸟营,现在他的草莓由于采用台湾罕见的高架式栽培,清洁无害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平均月收入高达10万元(新台币,下同)。近来经济衰退,谢浩诚以前在信息行业的同事和朋友,现在都放着无奈的无薪假,纷纷对他投以羡慕的眼光。

  不过,“漂鸟”生活也并非都是惬意的。由于转型需要较为成熟的心态和立足本领,因此真正成功的“漂鸟”并不多。在参加过漂鸟体验营的3856人中,最终只有400多人真正转型农业。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经验不足,许多“漂鸟”常在生产中闹出笑话,以至于“农委会”不得不把“合理化施肥”作为“漂鸟计划”的第一课。

  “上山下乡”喜忧参半

  对于日渐升温的“上山下乡”潮,台湾“农委会”官员说,这些“新农民”学历很高,加入农业后纷纷转换经营模式,引进新技术,带动了台湾农业的转型和创新。岛内专家学者也认为,让农业及农村成为都市青年驻足点及最后归宿,可以改善台湾农业人力老化、劳力不足的问题。

  台湾《工商时报》的评论更是表示,这对于提升台湾民众整体素质,推动台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当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农业尖兵也预示着台湾农村的未来”。

  不过,台当局此举也引来了不少批评。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说,“漂鸟计划”事实上是“一项被错误期待的政策”。真正喜欢归田的年轻人,在当局推出计划前就深耕已久;不想务农的,当局的政策再怎么优厚,恐怕也难打动他们的心。人力资源专家质疑说,因为这种职业转变成功几率不高,所以不但不能有效挽救失业,还可能导致问题愈发严重,并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吴亚明 李俊峰)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