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日本心态渐变 中国善意回应安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日本心态渐变 中国善意回应安抚
2009年06月08日 0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二届中日高层经济对话于6月7日上午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以及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等中日高官出席了此次对话。 中新社发 朱沿华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6月8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6月7日在东京揭幕。与历次中日高层对话相比,“亚洲两强”的经济情势和诉求心态已经或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对心态渐变的日本做出善意回应和安抚,显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胸襟和大气。

  文章摘录如下:

  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6月7日在东京揭幕,延续了麻生首相4月访华“合作之旅”的主题,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借助双方市场资源,提振经济界信心。但与历次中日高层对话相比,“亚洲两强”的经济情势和诉求心态已经或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此次对话的特定背景不容回避: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日本经济空前严峻;二是中国初现复苏迹象,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火车头作用”;三是中日近期首脑密集会晤,两国关系呈现政经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四是当下国际舆论纷纷预测并热炒“中国经济年内取代日本晋身全球第二”。

  麻生首相访华时,曾高调宣示日中对话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合作与交流。余音犹在,双方的位次即将互换,也意味着长期深持经济优越感的日本将首次仰视甚至仰仗中国。中日恢复邦交37年来基本上是日本“输血”投资中国,现在反过来日本需要中国助力,带动复苏。失落中的日本不免带有一些复杂心理。这不能不影响到中日两国经济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和态度。

  事实上,在中日对话之前,诸多微妙和敏感问题已经提前“交锋”,摩擦的焦点也已曝光。日本方面通过媒体不断放风、施压,示意中国让步或优惠。

  首先,在中国决定实行新信息安全产品强制认证制度的问题上,日方态度从暧昧到强硬,要求中国撤回。中方迅速做出调整,延期一年实行。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非常大度地表示,中国将倾听日方企业对执行这项制度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以最大的诚意协商解决。

  其次,由于中国已分别向欧洲、美国派贸易投资促进团,日本也希望中国“一碗水端平”,派团赴日采购。中国政府确表示,如果日本政府和企业有这种愿望,中方将积极研究。尽管两国贸易中方存在大幅度逆差,但中国并不刻意追求中日贸易的绝对平衡。

  第三,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饺子事件”旧事重提。中国副总理王岐山为此在《日本经济新闻》撰文全面阐述中国是负责任、讲信用的贸易大国,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同时承认中国少数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质量安全标准的更新和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强调“个案不能代表两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这些被认为是中国对心态渐变的日本做出的善意回应和安抚,显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胸襟和大气。媒体已经注意到,王岐山的文章是中国副总理层级首次在日本媒体主动发声,意味深长。而在“对话”前,中国商务部长专门召开记者会,说明情况,也是罕见之举。

  这些表明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非常策略,充分照顾日本的感受和情绪,坦诚相见,心平气和对待问题,妥善处理。有舆论认为强盛的中国也开始体验“强大的烦恼”,从过去被人扶持到现在惠及他人,从被人忽视到如今各方期待,崛起中的中国肩负更多的责任,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对中日两国来说,双方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主要外资来源地,利益共载,合作双赢。此次中日双方以核心财经内阁的“豪华阵容”与会对话,是双方共迎挑战、筹划未来的难得机遇。

  在战略互惠关系下,中日双方将更加务实地寻求和扩大利益交汇点,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追求互惠互利、扎扎实实的“携手合作”,但这种合作关系不可能没有分歧和争议,是“小摩擦、大合作。”甚至可以做出一种预测,如果中日两国精诚合作,很有可能成为首先走出经济危机的两个亚洲国家。借此成功,有望开启一个中日互惠互利的“合作新时代”。(吴琛)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