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生:上海,我们再见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加坡留学生:上海,我们再见
2009年11月04日 16:08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凭着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现今中国学生能够以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同他人交流。精通双语,已经不再是新加坡学生们的专利。精通三种甚至是四种语言的中国学生也越来越多。

  四年前,决定离开熟悉的环境,远赴上海修读外文系列——英语。朋友们都为我的选择感到疑惑,他们急切地想从我口中得到能让他们信服、认同的答案。

  “对于英美文学的热爱,又不愿舍弃对中华文化更进一步的追求,所以做了这选择。”这答案能得到多少的认同,我并不知道。

  其实,逆向的思考一直在心里颠覆着。谁说在岛国近乎完善的基本教育体系培植下的学子,就得踩着一致的步伐,走向较平坦的未来之路呢?就这样,2005年夏季,带着七分的期待和三分焦虑,走进了复旦校园……

  四年的专业学习与生活的大小体验,不觉地消磨了视角一些尖锐的棱角,也学会了谦逊、包容的重要功课。与中国朋友相处后,更能够体会他们所面对的压力。独生子女不只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也必须承载着历史所留下的不轻包袱,更得为着当下整个大环境迅速发展的节奏而赶路。而他们积极进取、义无反顾,沉着专注面对挑战的精神,叫我由衷地佩服。

  21世纪的到来,为中国未来发展开启了新的旅程碑。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再多,也必须建立起合作的桥梁。近些年来,复旦校园里的外国留学生与日俱增,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凭着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现今中国学生能够以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同他人交流。精通双语,已经不再是新加坡学生们的专利。精通三种甚至是四种语言的中国学生也越来越多。许多海外的高等学府,也正在积极吸纳中国内地的优秀学生。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在近些年来,招收了许多中国学生。这将助于推动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中国教育体系虽然在许多层面上还未俱全,但仍有不少可取之处。历经文化大革命的许多年老教授,还在为中国的心灵建设付出心血。在命运巨轮下惨遭政治迫害的教授们,没有怨恨,只是无奈的感慨。忧国忧民的使命感,让他们勇敢地放下过去,放眼未来。在退场之前,不断耳提面命,但愿中国急速腾飞的经济列车,不要因为开得太快而失去平衡,最终越轨而翻落谷底。

  要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我和志同道合的中国好友吃饭话别。

  “子薇,你会再来上海吗?”

  “会的,我想不久的将来,你我将以全新的姿态,再次相约在这个永远不老的城市里。”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林子薇)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