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中日近期互动沉寂中现热络之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中日近期互动沉寂中现热络之势
2009年12月10日 1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0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0日刊文说,近来,随着奥巴马成功访华以及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美关系、迪拜债务危机、奥巴马的新阿富汗战略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话题,中日关系似乎因为缺乏大事而有点沉寂。其实,这期间中日之间的互动不仅没有沉寂,而且呈现热络之势。相比首脑外交热闹排场,近来中日互动表面并无轰动效应,但这种互动却别具特色,积极效果丝毫不亚于首脑外交。

  文章摘编如下:

  近来,随着奥巴马成功访华以及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美关系、迪拜债务危机、奥巴马的新阿富汗战略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话题,中日关系似乎因为缺乏大事而有点沉寂。其实,这期间中日之间的互动不仅没有沉寂,而且呈现热络之势。

  相比首脑外交的热闹排场,近来中日之间的互动表面上并无轰动效应,但这种互动却别具特色,而且其积极效果丝毫不亚于首脑外交。归结起来,近期中日互动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如下三方面:

  其一,互动主体以未来领导人及地方高官为特色。1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团访日,得以与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和经产大臣直岛正行等会见,签订各类贸易和投资项目合作金额52.83亿美元。同时,日本执政的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在12月中旬访华,据称其代表团内仅日本议员就多达140多人。

  汪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小泽一郎是被称为日本“民主党教父”的政坛大佬,资历、威望、影响力在党内和政坛均如日中天。其率领访华的议员中,有诸多他在选战中一手推出、被媒体誉为“小泽娃娃兵”的年轻新锐议员,可谓日本政坛的中坚和未来希望。

  如果说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代表了中日互动的顶层,民间人士代表了中日互动的基座,那么这些未来领导人或地方高官则代表了中日互动金字塔结构的关键中间层。他们之间的互动,既能为首脑外交和民间外交起到重要补充和衔接作用,更能为中日世代友好大格局的延续打下良好基础,其积极作用和后续效果绝对不可小视。

  其二,互动领域则以军事防务为特色。11月26日至12月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访问日本,其间拜会鸠山由纪夫,与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会谈,并发表《中日防务部门联合新闻公报》。最引人瞩目的是,梁光烈还首次获允登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级驱逐舰参观,而且是在美国的海军基地上访问,其指标意义自然不同凡响。当然,此访确定明年包括日本防卫大臣访华等在内的军方各个层级互访、继续舰艇互访、续办防务安全磋商、联合海上搜救演练等两军互动重要内容,更显示访问成果积极多样。

  如果说历史问题上的互信理解是中日友好大厦的基石,政治领域的互信合作是中日友好大厦的立柱,那么,军事安全领域的互信完全可以成为中日友好大厦的横梁。同中美关系类似的是,军事安全互动这一关键硬核也是中日互动相对滞后的领域。不过可喜的是,随着2007年11月中国军舰首访日本、2008年6月日本军舰首访中国,以及防长互访的顺利开展等,近两年来的中日军事互动呈现出互访更为频密、层次更为丰富、内容更加多样的良好态势,对于消除双方战略敌意和疑虑,增加透明度和互信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其三,互动倾向以更加尊重对方核心利益诉求为特色。综观近期中日互动进程,这一特色渐趋明朗:对于日方关注的应对经济金融危机诉求、东亚一体化倡议、输日产品质量安全等,中国均予以积极回应和沟通;对于中方关切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日方也表现出善意的尊重和理解,如鸠山内阁所有阁员均未在秋祭中参拜靖国神社,拒见窜访日本的达赖,以及近日召回因为6月份放出“台湾地位未定论”而招致麻烦的驻台代表斋藤正树等行为。

  尽管近期各层次互动特色鲜明、效果明显,但历史、地缘、认知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的中日关系复杂性、多重性,也在这一时期有所体现,如民进党主席蔡英文12月13日访日的消息,引起中国外交部及有关反面强烈不满。日本方面这一安排显然极为失当,应该珍惜两国难得的默契,延续彼此尊重对方核心利益诉求的良好氛围,相信日方能体会到中国的这一关切。

  众所周知,中日间由于近代交恶而累积的积怨,从时间上虽然比不过历史上英法两国的怨怼,但造成的心理创伤与隔阂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达成广泛而稳固的互信自然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双方积沙成塔、水滴石穿的决心和信心。近期中日互动的积极态势,正是这种决心和信心的体现,值得充分肯定。(张智新)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