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联网:人大代表建议中华龙申遗是务实做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欧联网:人大代表建议中华龙申遗是务实做法
2010年03月07日 12: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7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刘顺妮日前建议加快“中华龙”申遗,建造华人永久精神家园。欧联网今日报道,对此,意大利欧联通讯社3月7日发表评论员文章说,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但是,除了关注龙文化之外,对狮文化的关注与保护也应不可缺少。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舞龙舞狮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开展弘扬龙文化宣传活动,对于提高民族形象是极其有意义的。这些不仅需要我们国人自发地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与投资。文化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与建设的工程。

  评论原文如下: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建议,加快“中华龙”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中国龙文化的保护,为世界华人建造了一座永久的精神家园。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纵观5000多年文明史,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炎黄子孙激动、奋发、自豪。

  龙是最高尚、神圣、巨擘的象征,是神的化身,它可为人间遍洒甘露,消灾降福,带来社会安定和高贵繁荣。因此,舞龙早已成为中华大地和海外华人节日庆典,会景巡游务必演出的节目。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气势恢弘磅礴,雄浑豪壮,广于流传。

  与舞龙同样受到炎黄子孙青睐的还有舞狮。狮子代表正义,化戾气为平和,驱魔避邪。象征着高尚、吉利和巨擘!它和龙一样是炎黄子孙崇敬的一种神兽!因而也和舞龙一样很早就出而今了民间节庆的日子里!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没有狮子出产,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的舞狮起源于什么时代,则无从稽考。有说是东汉时代从波斯传入,这种动物很得皇帝喜爱,于是就有狮子的塑像、画像、造像等出现,进而舞狮为戏。

  舞龙舞狮在中国,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其形式、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在近代,龙狮运动更是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为侨居地原居民所喜欢。可以说,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舞龙舞狮活动,舞龙舞狮已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现在,不仅仅是华人,就连“老外”也热衷于舞龙舞狮表演。在西方人看来,舞龙、舞狮是中国的人文和体育的集中体现。例如,舞狮表演中那些“奋起”、“疑进”、“抓痒”、“发威”等神态就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勤奋、乐观的精神。龙狮运动正在逐步普及开来,为世界人民所喜欢和接纳,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作用。

  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赵阳,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狮)大赛上表示,龙狮文化是中国理念和体育精神的重要体现,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举办龙狮大赛等活动可以加深华人华侨驻在国人民、政府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希望“龙的传人”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人民有益的纽带和桥梁,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今年的“两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展望2010年主要任务时,首次提出支持侨胞传承中华文化。

  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那么舞龙舞狮应当算作是最经典的龙的文化之一。作为腾飞中的大中华,龙的精神无疑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每个国人都应当将这种精神铭记在心,我们的龙文化更需要世代传承、弘扬下去,永不遗失。

  中华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只有中华文化才使乡情、亲情、友情在海外华人中间长存。中华文化能在海外长存,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长期努力做出的重要贡献。传承中华文化,让海外华人留住中华文化的“根”,是海内外同胞共同的光荣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刘顺妮建议加快“中华龙”申遗,建造华人永久精神家园,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但是,除了关注龙文化之外,对狮文化的关注与保护也应不可缺少。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舞龙舞狮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开展弘扬龙文化宣传活动,对于提高民族形象是极其有意义的。这些不仅需要我们国人自发地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与投资。文化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与建设的工程。(金诚)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