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华工商时报:楼市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2012年09月20日 01:5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国家统计局9月18日公布了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及二手住宅的价格情况。尽管从数字上看,8月份新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0个、同比下降的城市有53个,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6个、同比下降的城市有59个,房价似乎也在降,有投资客在欣然拍手,但离大多数人的期望依然还很遥远。

  自本轮“史上最严”楼市调控以来,每月中旬该数据的出台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承载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与之相应的是,都市里开始流行“为买房而离婚”了。如果你周围的某个人突然传出离婚的消息,你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为了买第三套、或者第四套房子而“假戏真做”。一年前,当北京人为了突破“限购”而离婚的消息传出时,大家多半以为只是一个传说,一笑了之。而如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某30岁男士半个月前突然“真”离婚了,但两个月内他们“夫妻”二人在北京通州北关附近一口气买了三套房子,而他在市中心还拥有另外一处住所,因此他们“夫妻”已经充分用尽了“四套”限购名额。需要补充的是,该男士在某国有银行专门负责房贷事宜,深谙以房生财之道。据他说,他买通州的房子时是每平方米13000元,现在已经涨到每平方米18000元了,“用公家的钱来赚钱有什么不好?”

  再比如,一位不愿“真”离婚的35岁女士,为购买第三套房子而“假”离婚了,因为他们不需要从银行贷款。当然,购房手续都是中介办的,中介的神通自然不可小觑。

  或许,这些例子都是“个案”,不代表主流。但这样的故事听多了,不由得让人们的心发紧,发乱,发慌。

  毋庸讳言,目前虽然主要城市调控政策依然严格,但楼市已经走出低谷。以8月份基本指标数据全面复苏作为特征,本轮自2011年2月开始的全国以限购、限贷为主要特征的楼市调控的效果最深入的时期已经过去。由此,政府与开发商、买房者与卖房者也陷入了更为胶着的博弈,甚至可以说楼市调控已然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

  这么说是不是可以得出本轮楼市调控有可能失败的结论?这个判断目前看来还为时尚早。毕竟,中央的态度仍然很坚定,今年以来温总理已经多次强调“调控决心不能动摇、政策方向不能改变、力度不能放松”。那么,什么样的楼市调控才算成功?其实,温总理早已经给出答案:“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并且,“新国八条”亦给出了“合理的房价”的衡量依据,一是看“各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二是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楼市调控的目标有了、衡量依据有了,具体的方向应该说也有了,那就是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分层”:针对投资投机者,要约束;针对“刚需”,要“扩大有效供给”;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那从长远来看楼市调控还缺什么?我们认为,还缺制度。一是现行土地供应制度的改革仍需提速,因为它是影响房价的根本因素;二是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仍需动真格,别让某些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楼市调控政的绊脚石;三是房产税、“分税制”的呼声早已有之,应积极给予回应。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建设到位了、执行到位了,楼市调控才会收到更有效的成果。

  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难以乐观的大背景下,本轮楼市调控显得尤为艰难。但我们认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旋律之下,这一轮楼市调控的成效仍然值得期待,一个真正遵循经济规律的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值得期待。评论员杜鹃

【编辑:吉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