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全力构建保障房体系是稳定房价的基础

2013年03月01日 09:4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楼市调控“国五条”出台一周有余,各部委、各地方纷纷表态即将发布细则跟进,网上网下围绕房产税的讨论铺天盖地,各大银行悄然收紧房贷业务的风声再起……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并没有松动,调控本身也大有加码的空间。

  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楼市异常回暖,部分区域的商品房价格反弹。随着那些真假莫辨的二手房“坐地涨价”、“一夜涨价几万、几十万”的传言被炒得沸沸扬扬,再加上一干“专家”、房企及中介们不遗余力鼓噪未来如何“暴涨”,不少老百姓心里打鼓,重新跌入焦虑甚至恐慌。在这个当口国务院喊话重申“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强调“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将作为基本政策长期执行下去,无异于一剂退烧药,让正在翻腾的不良预期停止发酵。

  毋庸置疑,楼市调控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调控政策绝不会轻言退出。同时必须正视,通过迅速冻结购房需求实现的调控成效,终究是短暂而不牢靠的。楼市调控,眼睛绝不能全盯在商品房市场和价格上。要达到更长时间稳定整体房价的目标,要防止那些“助涨”、“捧涨”言论轻易左右市场,要避免扩大“限购令”、推广“房产税”完全变成压在购房者、租房者肩头的成本,很要紧的一条是想方设法加大各类带有保障性质的普通住房的有效供应,从根本上平衡紧张的楼市供求关系,让大家对“人人有房住”有底气、有信心。

  人们常说,“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而理性的市场恰恰离不开基础的保障,放眼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对于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刚刚进入城市的群体、还处在苦苦打拼阶段的青年群体而言,一个纯粹“价高者得”的市场,尤其是人口、资本快速集聚的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不可能自发地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假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这些群体统统推给市场,让“买房住”、“买商品房住”成为所有人解决住房问题的惟一选择,结果必然是房价打着滚儿蹿升,投资投机炒房盛行,房地产也就成了绑架社会、挤压消费、架空其他行业的“抽水机”。

  在一些言必称市场也只会称市场的“专家”看来,只有所谓“完全市场化房改”才能解决中国人的住房问题。但事实是,昔日的房改正是在大量“公房”存在的前提下才得以推行。而完全市场化、货币化的道路虽然一时简单轻省,却是越走越窄,累积出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来。当下,随着房价上涨,享受过“公房”福利的人跟没有享受过的人,前面买房子的人跟后面买房子的人财富差距不断拉大,房子已经成为导致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成为许多家庭忧虑纠结不已的心病。这时,急需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由政府牵头把阶梯式的、与社会发展阶段和老百姓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真正给做起来。大张旗鼓发展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廉租房,对降低大中城市的门槛,稳定年青一代的生活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种对民生底线和社会公平的守卫,这种对过度市场化的“纠偏”,现在同样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着。

  当然,构建保障房体系不是易事。要确保这些房子的质量和配套设施,要确保分配得公平,还要有办法推动正常流转,让后来者也能享受到基本公共产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手握相当规模的保障房房源,努力使保障房与商品房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政府调控楼市的腰板就会更硬,房价继续上涨的动力就会降低。

  中国楼市再次进入敏感期,全社会都在聚焦政策动向。眼下,打压泡沫是当务之急,而长远看,把保障房体系做好、做实,带动整个市场回归平衡,才能结束“几年一调”、“越调越涨”,一步步实现“住有所居”。(毛颖颖)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