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怒波出资160万美元从挪威换回7根圆明园石柱

2014年02月11日 17:4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央广网北京2月11日消息(记者冯会玲 李赢)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3年仲夏,在外漂泊了整整153年的圆明园兔首、鼠首两尊铜像被安放在国家博物馆,融入历史长河。过去的153年里,它们不曾分离。据考证,兔首、鼠首先后辗转于5个欧洲人手中,有画家、贵族、古董商、服装设计师和巨贾。

  继兔首、鼠首之后,圆明园7根大理石柱子也将于今年秋天回国。近日,挪威一家博物馆与一名中国商人黄怒波达成的协议,将归还收藏在馆内的圆明园大理石柱子作为这位商人资助博物馆的回报。

  这几根大理石柱是不是真的圆明园文物呢?又是什么因缘促成它们回归?回归又将被放在哪里?为此中国之声记者分别采访了促成它们回归的商人黄怒波以及一直关注研究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

  从图片上看,这七根大理石柱灰白色泛着黄,石刻构建上有雕花,和现在圆明园遗址上的石刻一样。据外媒报道,在1907年至1935期间,一个叫约翰的挪威将军捐献给了挪威KODE博物馆。这7根理石柱曾经被摆放在圆明园哪里?如何流失到了挪威?刘阳介绍:

  刘阳:西洋楼的,但是它不是西洋楼一处的,有谐奇趣的也有远瀛观的还有海晏堂的构件,但是怎么出去的现在挪威方面也没有记录,我也没有查到,这百分之百是出自圆明园的遗址,只有两种可能,一种从别人那买的,一种直接拿的。但是即便是他买的,那家也是从圆明园拿的,归根结底还是从圆明园顺走的。

  这七根石柱在他乡的博物馆鲜为人知,它们能够被发现并回到祖国,缘起于中国商人黄怒波的无意走进。

  黄怒波:当时我看了以后觉得很震撼,当时我眼泪也下来了,因为这是我们国耻。我对他们说,第一你们不要展出这个东西。第二,希望能不能把这个归还给我,就这么谈,谈得很好。

  2013年5月黄怒波与挪威的这家博物馆开始商谈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回归中国一事,经过几轮商谈,12月,协议正式在博物馆签订。协议条款提到,黄怒波将向这家挪威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160万美元),黄怒波强调,这笔钱并非购买文物的价款。石柱回国之后,黄怒波决定将捐给母校——北京大学收藏。

  黄怒波:因为我是北大的校友,这个拿了我个人也不能收藏,这属于国家的东西,还是把它捐到北大。为什么捐北大?北大就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所以把它放在那个地方,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再一个也是名至实归,放到北大跟圆明园结构没有什么大差别。再一个我信任北大,是我的母校,回到中国就行,在中国的国土上在哪里不重要,但是别私人收藏,不要变成买卖关系。

  和圆明园兔首、鼠首一样,今年这一次圆明园7根大理石柱子也是通过民间的力量以捐赠的方式回国,面对海外流失文物再一次以捐赠方式回归中国,对此国家文物局如何看待?

  国家文物局回应:国家文物局注意到近日媒体报道的挪威将向中国归还部分圆明园文物一事,此前我们也尚未接到挪威或者国内有关方面就圆明园文物返还事的情况通报。

  国家文物局对中国非法流失文物,包括但不限于圆明园文物返还问题的态度是一贯的。我们主张通过外交和法律等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非法流失文物返还问题的原则精神,促成中国非法流失文物的回归。我们赞赏社会各界就促成中国非法流失文物回归所做的各种努力,也愿在国际公约的原则下,与相关国家博物馆机构合作。

  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就好比是圆明园的丢失的孩子,孩子要回来了,但没有回到自己出生的窝里。圆明园会不会反对?为此记者致电圆明园,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目前所知道的信息和媒体报道一样,并不知道更多的细节和进展,至于回归后的文物放在哪里?和上次的兔鼠首一样,并不是他们这个层面所能决定。

  去年兔鼠首回归中国被放进了国家博物馆,这一次的大理石柱将被展示在北京大学,为什么都没有放回圆明园?对此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表示遗憾。

  刘阳:这些东西回归之后为什么都不回归圆明园,而都回归另外的博物馆,这是否是存在一个商业炒作的问题?中国人是不是在学法国人炒作自己的企业、自己。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爱国主义行为,即便是一个单纯的爱国主义行为,这样的做法值不值的推广?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北京地图上,从圆明园到国家博物馆的直线距离是3.2公里左右。然而,这短短的一段路程,兔首、鼠首却花费了一个半世纪来跨越。

  一位旅法华人曾在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预展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细如发丝的纹路,隐藏了150年的屈辱、劫难和沧桑,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何日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相聚……”

  流失的文物,像是被带走的孩子,总是带有太多历史伤疤和情感记忆,“追讨”成了很多人治愈民族伤痛的唯一方法。而我们,需要更加凝聚的力量让我们“走失的孩子们”回家……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