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土地财政难持续 广州发展临大考

2014年02月19日 12:37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广深今谈】 广州疲态尽显,本该喘口气,与民休养,认真反思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就各个城市的地方债问题,某投资人最近在网上发表了《退潮时,深圳是唯一一个穿着内裤的城市》一文,引起众多议论。该投资人在对比了全国多个城市的地方债审计结果后,发现负债率最低的极有可能是深圳。

  相比之下,兄弟城市广州的地方债负债率就太高了,《北京青年报》去年8月份的报道显示:广州市财政局公布了2013年的“债务明细”,GDP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三的广州市,已经被庞大的债务余额逼向风险警戒线。

  与此同时,广州依然豪气冲天地宣布今年将有11条(段)地铁全面开建,今年计划完成新线建设投资超过170亿元。一方面债台高筑,一方面大搞轨道交通建设,这里面有没有过度建设的问题?就以地铁为例,广州一口气上这么多地铁项目,财力可以承受吗?

  数据显示,广州去年卖地收入838亿,超过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3。估计很多人都会大跌眼镜,号称千年商都、华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广州在财政总收入方面居然让卖地收入占了1/3,这说明什么?说明财力吃紧。既然财力吃紧,为什么又要投入巨资继续大搞基础建设呢?显然,为了政绩而拉动GDP,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广州的城市发展其实已经进入一种迷茫的阶段,或者说已经逐渐内地化,逐渐丧失了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锐气和转型勇气。去年11月13日,广州市人大财经工委视察地税局和国税局时,广州市地税局汇报称,剔除房地产税收的增幅,地税收入实际在下降。而与此同时,广州支柱产业有弱化现象。这种靠房地产吃饭的状况显示,广州的产业结构转型实际上已经落后于经济规律本身的运行轨迹,再不痛下决心大幅转型跟上,后果堪忧。

  广州疲态尽显,本该喘口气,与民休养,认真反思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但是,从近期主政官员的一系列言论和某些政府部门的表态来看,规模宏大的基建难以停下脚步,正在加速推进,既然财政收入不振,那么,广州在今后几年将更加倚重土地财政的收入来还债已经成了唯一的选项。

  此前,广州国土部门甚至曾经提出在2014年逐步取消楼市限购限价政策,其用意更是非常明显:推高房价,维持土地市场的火爆。因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当天正好表态称:2014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继续限购限价。广州被迫在随后否认将取消楼市限购限价政策。

  新年伊始,广州的番禺和黄埔,地王频出,房价上涨意愿强烈。政府继续狂奔在旧模式的道路上,举债大搞基建,卖地还债,采取各种办法维持房价上涨,包括对“双合同”视而不见,限价政策已经被实质上洞穿。购房市民则被迫压缩消费,为政府和银行打工。

  现行模式的风险在于,一旦金融风暴等不可控的风险传递到广州,广州的房价很难独善其身,届时,后果不堪设想。1997年,广州的房价曾创一时新高,后从巅峰跌落,很多买房者是迟至2006年、2007年才“解套”。从来就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类似广州这样的城市,将整个城市未来数年的发展动力、财政收入来源与房地产、卖地收入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对市民消费能力的一种实质上的掠夺,同时也将城市置于危险的路径之上。外围市场,包括香港的房地产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即会引起整个城市的紧张,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风险正在逼近,继早前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在港推出的首个新盘降价25%开售后,香港另一大地产巨头新鸿基,也于2月10日降价40%出售其位于元朗的新住宅项目。广州和很多内地城市,面对可能的风暴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