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评:楼市见顶 股市见底

2014年04月24日 14:17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张晓峰

  近两个月来,尽管上证指数一度创下1974.38点的阶段性新低,但在优先股试点管理细则出台,以及沪港互通机制试点获批等重大利好刺激下,沪指出现了3月21日和4月8日两次以蓝筹股为主要驱动力的长阳反击,并由此激发了广大投资者对2014年A股市场的憧憬和期待。

  有观点认为,经历了一年多的结构性行情的演绎,创业板的崛起可以看成熊牛转换的前兆,不排除资金流向从创业板通过中小板再扩散到主板“由小入大”的格局演变。如果说这种场内存量资金流动成为2014年熊牛转前奏的话,那么楼市和股市两个市场间存在可能的资金“搬家”,必将成为A股由熊转牛的强大动力。并且,后者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热议的焦点话题。

  毫无疑问,楼市和股市都是人们主要的投资渠道,更是十分重要的国计民生大事,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局面。一个是,经过10多年的持续大涨,楼市出现较严重的泡沫;一个是经过6年、7年的持续下跌,中国股市仍未真正摆脱2000点的束缚。

  值得关注的是,在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多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楼市出现见顶下落现象,而跌跌不休的股市在改革大潮的促涌下见底回暖。正是这种楼市见顶股市见底的鲜明对比和顶底落差,引发了人们对楼市和股市之间的资金“跷跷板效应”的遐想。

  其实,关于楼市资金是否会真的流向股市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所谓“跷跷板效应”只是一个传说。房地产与中国经济的关联度已无须赘言,近年来的现实是,房市涨,股市未必涨,房市跌,股市往往跌。而与此对应的观点则认为,资本是逐利的,处于顶部区域的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完全有可能大举进入股市,权重股的高股息率低估值,以及优先股、沪港通、T+0交易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将对场外资金进场构成巨大的吸引和推动力。

  尽管如此,但从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来看,每轮阶段性牛市行情具有极强的财富效应和示范效应,都在瞬间吸引各路社会资金涌入股市,但可惜的是,这种牛市多数是以“暴涨”与“快牛”的形式而“一步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症结在于融资至上以及市场主体间地位、权益不平等和股本结构不合理等。当务之急,是要实行根本的变革,彻底纠正融资至上理念,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把投资者和融资者摆在平等的地位,股市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融资者服务,也要为投资者服务,使投资各方形成统一、理性、稳定的市场预期。

  总之,资金如水,逐利而行,哪里有好的回报,就往哪里流。楼市的投资性需求能否转战股市,还得看股市能否出现稳定的市场预期和财富效应。在经历长期的震荡下跌之后,股市能否熊牛转折,关键还取决于政府的改革红利能否兑现。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