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喊话房贷是不是救市?业内:短期难阻楼市降温

2014年05月15日 15:2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图/东方IC

  羊城晚报记者 赵燕华

  央行重申房贷“宽松”的“央五条”喊话后,天津市又传出将放开第三套房限购政策,房地产松绑救市的利好信号之下,昨日A股、港股的地产板块也应声上涨。究竟央行提出的“优先满足首套房贷需求,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算不算救市?房贷放松是否意味着房价下跌没戏?业内人士分析,只能认为房贷不会更紧了,下半年将趋松,但不宜奢望过松。

  央行信号影响市场预期?

  “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央行坐不住了!央行行长一着急,那可比100个市长着急,更管用!信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对记者表示,当前经济继续下行,微刺激作用也不大。房地产成交和土地成交量都在走弱,同比跌幅预计继续扩大,目前楼市降温提速了。

  “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步入下行通道,少数地方政府忍耐不住放松调控、甚至救市的背景之下,中央部门第一次发出信号:保护刚需、稳定市场。而且,鉴于房贷政策对于住宅市场的巨大影响力,央行的这个信号称得上是一个‘大信号’”。因此,杨红旭认为,它会影响到行业预期、市场预期,为降温中的楼市,吹来了一股暖风。

  合富房地产经济研究院院长龙斌表示,“客观上,房贷收紧、高利率也是造成目前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的重要原因。”

  松房贷房价下跌没戏啦?

  上周末,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广州南沙出席一个商业高峰论坛时指出,多城楼盘降价主要缘于银行停房贷。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出现楼盘降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去年银行爆发“钱荒”之后,大量银行停办住房按揭贷款,导致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巨变。

  采访中,有发展商长舒一口气:“央行终于出手了,这让‘唱衰论者’情何以堪?”一些地产业内人士判断,限贷政策有望继限购令松绑后全面松动。

  这次只是重申和强调

  “不宜奢望短期效果。这不是一个正式文件,而且没有任何超出既有政策范畴的新东西,也即它只是重申和强调,属于‘窗口指导’”。更为关键的是,商业银行对于商业利润的追求无可厚非。央行不能以所谓的“道德血液、政治觉悟”去苛求已是上市公司的商业银行,为了民生、GDP增长,而牺牲商业利益。不过,在中国当前体制环境下,至少是五大国有银行,还是会多多少少的落实一些的。有窗口指导,总比没有强。另外,央行和银监会可能会出台一些激励性的措施,比如定向增加放贷额度,以利益诱导商业银行去行动。

  有网民担心,房贷放松是否意味着房价还是降不下去了?杨红旭认为,“房贷不会更紧了,下半年将趋松,但不宜奢望过松!”当前市场降温需要一个过程,年内不太可能见底。

  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央行的座谈会及“央五条”,对于维护正常的房贷秩序,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首套刚需群体的购房压力,同时也发出了稳楼市的信号。但靠此一个“窗口指导”,短期内并不能阻止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态势,从房地产短周期规律看,当前市场内部有调整的压力,但绝非崩盘的节奏。

  调查

  过半网友认为央行在救市

  超七成网友认为银行不应“讲政治,松房贷”

  羊城晚报讯 据凤凰财经报道,央行喊话放松房贷是否意在救市?银行是否应该“讲政治,松房贷”?对此,凤凰财经进行了民意调查,截至昨日截稿时止,这项有4848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网友把央行此举理解成救市行为;同时,超七成的网友认为银行不应该“讲政治”,而是要按照自身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放贷。而对于银行为何不愿放贷,网友普遍理解为目前房地产风险很高,银行属于正常的规避风险。

  1.你认为央行对银行窗口指导是否在救市?

  A是,房地产低迷,央行要采取措施。 52.25% 24947票

  B不是,保证首套房贷是保障居民正常需求。 38.29% 18283票

  C说不好。 9.46% 4515票

  2.你觉得银行为何不愿意放房贷?

  A规避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已经很高。 91.17% 43739票

  B雨天收伞,缺乏长远眼光。 5.59% 2682票

  C其他原因。 3.24% 1554票

  3.你觉得银行是否应该“讲政治”放房贷?

  A 应该,保持经济稳定,银行有责任和义务。22.32% 10820票

  B 不应该,应按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放贷。73.36% 35570票

  C 说不好。 4.32% 2097票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