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银协推汽车金融行业自律 消费者"购车款"买房待监管

2014年06月17日 14:08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见习记者 毛宇舟

    上周,中国银行业协会汽车金融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也意味着银行业与汽车金融业有了统一协调的组织,未来行业自律与行业规章制度将有本可依。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指出,截至2013年年末,汽车金融公司由最初的3家发展到17家,总资产规模由2005年的60亿元发展到2600亿元,未来将通过自律制度建设,强化汽车金融业务的规范发展。

    其实早在前几年,各家银行就开始盯上了汽车消费贷款的蛋糕,2007年,光大银行推出了“阳光行车借记卡”和“光大银行-万兴汽车信用卡”两张银行卡。推出的阳光汽车服务网络更是涵盖了道路救援、汽车百货、汽车保险、洗车美容、行业品牌联合、支付结算、金融理财、特约商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然而,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爆发式增长,许多人动起了歪心思,在房贷趋紧的时候,利用上百万的消费贷款曲线买房,成为了行业内躲避监管的手段。

    汽车金融市场潜力惊人

    国内车贷业务在1998年刚推出的时候本来红红火火,以年均20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据统计,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在刚起步的1998年仅4亿元,2002年增长到700多亿元,2003年这一数字则突破1800亿元。

    但进入2004年以后,由于多家商业银行出现大面积坏账,这一当年的新兴业务跌到谷底。而中国传统的现金为王的消费理念,也使得汽车消费贷款在人群中的推广变得愈加困难。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开业后一个月内,只有100多个贷款协议,遭遇到严重的“水土不服”,远没有海外兄弟公司那般风光。

    民生银行在2012年发布的《汽车金融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市场余额将超过1万亿元,消费金融渗透率也将从目前的10%升至30%以上。但报告同时也表示,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市场占有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市场渗透率不足15%,与美国近70%的市场渗透率相比,差距悬殊。

    随着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事业部改革,多家银行表示出了对汽车金融业务浓厚的兴趣。2008年,民生银行在民生交通金融事业部取得突破,并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向产业链渗透的步伐。

    光大银行作为最早进驻汽车金融市场的银行之一,经过多方面的创新和尝试,已向市场推广的全程通线上融资系统、现金管理系统、阳光E购车服务,还将推出线上保理系统以及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近日,平安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也高调亮相,其联合了100多家中国汽车产业链上的整车厂、经销商、交易市场、二手车、租赁、零配件、服务供应商,欲从产业基金、产业园入手,通过与汽车产业各个链条展开针对性合作,打造不一样的汽车金融服务。其2013年年报显示,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中心新发汽车消费贷款500亿元,同比增长173%,汽车消费贷款余额488亿元,较年初增长131%。

    银行业协会最新数据也显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已营业的17家汽车金融公司总资产超过28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9亿元,总贷款超过26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7亿元。1月份至3月份,月度环比平均增幅为3.2%,保持了信贷资产规模逐季平稳上升趋势。

    更为难得的是,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质量保持着良好状态。截至2013年年末,汽车金融公司整体不良贷款率仅为0.45%,远远低于商业银行约1%的不良贷款率。

    车贷违规买房

    银行消费贷款,顾名思义,就是指银行机构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消费用的贷款。数据显示,2013年,消费者零售贷款为1818.5亿元,零售放款车辆超过157万台。

    而随着房地产按揭贷款的收紧,一些急于拿钱周转或者没有资质的贷款人想到了消费贷救急,伪造贷款购车合同、提交虚假购车发票,从而达到贷款的目的。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经理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汽车贷款是打到第三方账户中,但是在没有经销商或者中介的情况下,则不好操作,即使这些钱用来做其他投资,如买房一类的,银行也很难监测。

    专家指出,将个人消费性贷款用于投资或是购房等领域,实际上已经是合同违约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事实上,这样的案件屡见不鲜。

    近日,北京银监局就发布通知指出,个别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存在制度内容规范不够审慎,金额及时间段明显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要求原则上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发放金额不超过100万元、期限10年以内,用途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等非消费领域。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