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企发中票个案增多 万科拟债务融资150亿

2014年09月23日 16:41 来源:央广网财经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昨天晚间,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同意并提请股东大会授权公司在不超过人民币150亿元的范围内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在可发行的额度范围内,万科将授权董事会及其转授权人士决定公司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的具体品种,包括但不限于境内市场的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和资产支持票据等。

  万科称,此债务融资工具可一次或多次发行,且可为若干种类,债务融资工具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

  在今年楼市遇冷,房企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万科作为国内房企龙头,此次发行15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是否具有代表性?房企融资渠道是否有望进一步放松?交易实况采访了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

  在杨红旭看来,融资渠道的放松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但中期票据融资的开闸是有条件的,万科作为房企龙头将为此获益。

  杨红旭:从去年以来关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面就开始趋于宽松了,包括再融资,包括发债,包括目前的进行中票的融资。整个楼市调控方针发生了变化,楼市降温之后对企业的融资干预的程度在降低,中票融资也是一种债权融资,但是中票融资的好处在于发放灵活,利率要比贷款低。但是这次相关规定是在银行间市场,而且针对的是以普通住宅开发为主的开发商,局限性是上市公司当中普通房屋的开发商可能会从中票当中受益。万科是中国的龙头,而且是以普通房开发为主的开发商,所以它比较方便从当中获益。

  对于万科发行15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我们再来关注各家媒体的报道。证券时报报道,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表示:“如果该债务融资工具完全在境内发行,将有望成为今年国内房企最大规模的融资。不过,对于销售额上千亿的万科而言,发债规模算正常。万科此次拟实施的债务融资工具从侧面上也反映了中票融资将在房地产行业彻底放开。”

  事实上,不仅仅是万科,在9月初市场传出中票融资放开的消息后不久,就已经有A股上市房企发布中票融资计划。9月17日,金融街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52亿元中期票据,期限5年或以上。9月18日,中南建设也宣布拟发行注册不超过36亿元中期票据,期限不超过5年,可以为单一期限品种,也可以是多种期限的混合品种,可分期发行。

  新京报报道称,业内人士认为,上市房企允许发行中期票据,意味着融资主体扩展至商品房开发商,这是融资政策进一步放松的信号。

  不过,发行中期票据对房企有着苛刻的要求。据悉,其募集资金须用于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普通商品房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而发行资格的房企被限定为行业排名前30的A股上市公司。

  首开股份董秘王怡表示,此前中期票据未对房企开放,这次放开也有诸多限制条件,仅限于优质的上市房企,并不是一个对所有房企普适的政策,对市场影响有限。

  此外,上市房企的融资工具也逐渐在减少行政性干预,越来越市场化,因宏观调控被叫停的上市公司房地产业务再融资也于今年重新开闸。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房地产市场下滑,房企资金链紧张,放开融资渠道,也是政府希望行业健康发展。

  金融界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在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9月初放开上市房企中票融资的政策出台后,近期交易商协会再次召集部分券商细化发债细节,比如房企的评级是否可以通过担保或者增信达到AA,协会明确要求必须是主体AA,但募集资金是否不可以偿还信托贷款,还有待明确。还有消息说,规定发债门槛在发行人发行资质,资金监管专户,项目认定,资金用途,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均较为宽松,但在评级要求,自有资本金比例以及发债品种等方面仍有严格限制。

  自楼市调控以来,融资渠道的收紧就像一个紧箍咒套在各家房企的头上,如今楼市遇冷已经一段时间,各地在放开限购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有银行在逐渐松绑房贷以缓解楼市寒冬,而在房企融资渠道的拓宽方面又有了新的举动。现在有市场传言房企中票发行细则已明确,作为中国房企的龙头,万科的这份150亿元债务融资的公告,是否可以被认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呢?关于此话题,经济之声采访了联讯证券策略分析师康崇利。

  康崇利表示,中期票据在之前没有对于房地产企业放开,这一次放开,而且万科打出一个150亿的融资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对于整体一线房地产企业来说都有融资渠道明确的拓宽。二线的房地产企业目前虽然还没有放开,但是从政策的角度上去看,高压的利度已经明显减弱了很多,所以房地产会存在一定的见底,回升也要看政策的逐渐加码。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