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天津二手楼市显活力 成交价格渐反弹

2014年11月21日 15:25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参与互动(0)

  新政激活二手房

  2014年10月17日,按照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类调控的要求,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公积金中心六个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等十六项涉及购房资格、信贷政策、税收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监测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详细措施。

  我爱我家认为,“津十六条”楼市新政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较早出台的涉及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综合性政策,政策对于当前影响居民购房的限购、限贷和税费三大环节均作出了相应调整,体现了对于本市居民购房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时值年末第四季度的传统交易淡季,政策的出台也会大大缓解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和对于市场预判的不确定心理,将为年末的楼市产生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购房需求增五成

  本市出台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综合性调控政策(简称“津十六条”),政策对于涉及居民购房的购买资格、信贷及税费等环节均做出了宽松的调整。政策出台后引发了购房者对于市场的关注,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大量需求的入市,使得二手房市场的活跃度大幅提升。

  据我爱我家10月份的二手房买卖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17日新政出台后至今平均每天门店新增房源量比之前增加10%左右,新增客户量涨幅更大,达到50%,而已经达成交易意向并已在门店签署交易合同的成交量也有30%左右的上涨。

  我爱我家市场研究中心认为,“津十六条”针对购房资格、信贷政策和税费政策均做出了宽松的调整,使得市场中一直以来被政策限制的需求重新获得入市资格,因此短期内入市咨询的客户量激增。其中,“卖一买一”的改善型客户较多,从而促进了二手房市场中的房源量有所增加,房源供给较为丰富。加之当前房价并未出现大幅上涨,使得部分购房者担心房价上涨,因此在看中意向房源后就决定出手购买。

  地铁房源升值快

  近年来随着天津轨道交通的发展,邻近地铁出行更加快捷,使得“地铁房”一直深受购房者的青睐。据市政规划局了解,地铁4号线南段已按计划于下半年启动建设,10号线也将启动建设。我爱我家市场研究中心认为,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建设增强了区域交通便捷性,也提升了片区的保值、增值性,随着地铁线路开通节奏的加快,周边沿线板块受欢迎,导致房源紧俏度不断提高,房价也会居高不下。

  根据我爱我家过往交易数据显示,以地铁2、3号线为例,沿线二手房价格涨幅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出台期至动工建设期,规划出台时价格变化较小,而临近各站点动工时出现小幅上涨,涨幅约在6%至7%;第二阶段为动工建设至投入使用期,此阶段价格上涨速度、幅度均较为明显,与第一阶段相比,约上涨6至13个百分点,同时明显高于市场同期,价格水平逐步攀升接近峰值;第三阶段为投入使用期至运营成熟期,此阶段价格变化幅度较小,逐渐趋于平稳状态。

  因此,我爱我家市场中心建议,“地铁房”越早出手越好,尤其是在建设阶段或是即将建设阶段,因为此阶段地铁房效应对片区影响力较强、周边房源存量相对较多,最重要的是房源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对于购房者来说置业最为合适。据此,4号线南段在建,10号线也将启动建设,预计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购房者可借此时机提早开始准备购房。

  总体来说,11月份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基本稳定,一方面由于10月份恰逢“房贷新政”和“津十六条”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期,使得购房者对于政策的观望较浓,因此交易量并未出现快速的回升。但是从10月下旬开始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朗和执行,购房者的交易意愿明显提高,拉动交易量出现回升趋势,尤其10月末本市举行的秋季房交会现场购房者的交易热情高涨。我爱我家预计,11月至年底,在改善型需求的入市带动下,市场的复苏将好于预期,交易量将出现反弹趋势;成交价格方面,需求的增加在短期内会造成局部片区和户型的供需矛盾加剧,不排除成交价格上涨的趋势。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