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万达扶贫遭误读:别让企业公益之心产生畏惧

2014年12月05日 16:1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人红是非多,这个说法放在如今的万达集团身上再合适不过。就在其刚刚宣布将投入10亿元到贵州扶贫,却被一家以专业著称的媒体误读为万达将要进军养猪业,并与其即将在香港申请上市的地产子公司联系到一起。

  让我们不妨重新看一下万达到底做了什么:万达集团和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扶贫办与贵州省丹寨县签订扶贫协议,在全国首次采用“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使丹寨人均收入翻番,整县脱贫。万达集团首先结合丹寨县产业特点,选择当地多数农民从事的土猪养殖和硒锌茶叶种植两个行业,投资深加工企业;其次,万达集团联合贵州以及黔东南州3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生300 ~ 500名丹寨籍学生入学,毕业后择优录取到万达就业;再就是万达集团每年从丹寨招聘约1万名农民工,到万达战略合作伙伴旗下施工企业务工,实现脱贫。

  而一些媒体的解读是这样的:万达将向中国最贫穷省份贵州的猪肉生产领域投资10亿元人民币(合1.63亿美元),万达在声明中将这笔投资宣传为扶贫捐助,但这些猪肉最终将在万达的零售连锁商店或合作商店销售。

  随后媒体又称,而万达将赴港IPO,其潜在的股票投资者将审视它这笔养猪场投资——它将说明万达究竟是一家明智多元化、财力雄厚的巨擘,还是批评者眼中的随意投资的大杂烩公司。

  那么事情就很明了,媒体的解读明显出现了以偏概全,并牵强地把一次扶贫项目与其分公司即将上市的新闻联系在了一起。

  首先,万达的目的是扶贫,不是赚钱;其次,10亿元不是一次性投资,也不是只投资养猪,还有茶叶和教育;再次也不是靠养猪的项目来拉动一万人就业,而是组织一万左右的农民工去万达战略合作伙伴旗下施工企业务工。

  万达这次在丹寨的扶贫项目非常有代表性:一是“包县”;二是教育扶贫;三是产业扶贫;四是人才扶贫。将教育、产业与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提高当地百姓收入的同时,通过职业教育、产业提升、产品销售、招工等,从根子上切除贫困的基因。

  媒体这样误读企业的扶贫行为,对公众产生多大的误导影响还未可知。这不是用一句“人红是非多”就能够搪塞过去的。

  万达集团的体量可以用巨大来形容,根据其官方网站的介绍,目前已经形成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旅游、连锁百货四大产业,企业资产3800亿元,年收入1866亿元,净利润125亿元。已开业85座万达广场、51家五星级酒店、6200块电影屏幕、75家百货店、81家量贩KTV。

  目前除了商业地产、院线这两块正在运作的上市平台及已经上市的两个公司之外,还有万达文化集团、万达百货、大歌星、华夏时报等。基本覆盖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因此,你很难把这么巨大的公司从公众的视线中移走,但这无法成为这家以专业著称的媒体误读万达这个扶贫项目的理由。

  万达这样的企业自然有其自身的商业利益,但并不妨碍它来履行社会责任,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包含了商业行为和公益行为,这本该成为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如果屡遭误读的事情不断出现,哪家企业还愿意做这公益事业?

  我们无法知晓该媒体报道的方式和目的,相信今后万达也会不断地遇到类似的麻烦。只希望今后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能够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报道和采访,还企业一个公正和清白。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