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政出台两周相关政策尚未落地 青岛新房成交连降

2015年04月14日 14:1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

楼市新政影响下,一些楼盘看房人数明显增加。 通讯员 杨富强 摄

  13日,楼市新政下发近半个月,记者调查得知,由于公积金优惠政策未落地,岛城新房市场观望情绪增加,成交量不增反降。虽然部分楼盘嚷着要涨价,但是还有不少区位优势相对较弱的楼盘争相降价抢客源。业内人士预测,二季度楼市将以量增为主,三季度房价或会上调。

  本报记者 蓝娜娜

  楼市迎看房热,成交量不见涨

  3月30日,楼市新政出台,二套房商贷首付降至40%、公积金二次贷款首付降至30%、营业税免交由5年降为2年,一系列的新政给楼市注入强心剂。在新政影响下,岛城无论是新建住宅楼盘还是二手房,都迎来了看房热潮,其中新盘看房者数量较此前增加了四成左右。

  根据房价点评网青岛机构数据中心的统计,青岛上周(4月6日至4月12日)新房成交1663套,环比下降8.58%,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0.22%,其中,商品住宅成交1593套,环比下降2.75%,成交面积16.63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43%。据统计,从3月30日至4月13日,全市共成交商品住宅3228套,成交量连续两周下降。

  房价点评网青岛机构高级分析师张斌认为,如今楼市正处于调整期,房企正在进行市场反应测试及价格调整幅度接受度测试。“在楼市新政影响下,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处于低位,但从政策执行情况来看,例如公积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青岛还没有执行,因此不少购房者会积极看房、持续观望,直至政策落地后再选择是否出手。”张斌说,他认为楼市成交量回升可能会从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

  此外,从开发商推盘方面来看,如今在楼市转暖的大趋势下,4月的推盘速度相较一季度增速明显。本月青岛预计共有28个楼盘推新,而3月最高开盘量为19个,数量相差较大。

  楼盘区位没优势,纷纷降价抢客源

  楼市新政发布后,不少开发商喊着要涨价。记者调查得知,目前楼市处于调整阶段,开发商即便涨价,幅度也并不大,相较动辄上百万元的总房款而言,涨价的幅度约为百分之一。可以说,如今的“涨价牌”和“即将涨价牌”都是顺应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实行的营销策略。

  相比那些嚷着要涨价的楼盘,更多的开发商抓住机会低价入市优惠售房,避免与即将扎堆入市的大型楼盘抗衡。“去年金水路土地出让多,竞争比较激烈,最近嘉凯城推出的特价房一直宣传均价每平方米7999元,之后伟东幸福之城·湖山美地开出每平方米7300元起的价格来应对,蓝山湾以每平方米7600元起价,综合来看,均价达到每平方米8500元左右,这就把过去每平方米9000元的价格线给拉了下来。”岛城楼市分析人士张百忍说,之所以低价入市,一方面由于拿地时价格低,低价入市仍有利润空间,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下半年万科、卓越、新城、和达、海尔等大型楼盘上市,提前抢占客源。

  与李沧金水路一带低价入市策略类似,市北欢乐滨海城板块价格战也越发激烈,在秀兰禧悦都8500元每平方米均价的冲击下,保利、绿地两大开发商楼盘高层均价均从每平方米万元左右降至每平方米9000元。

  二季度量涨是主调,三季度价格或上调

  根据房价点评网青岛机构统计,一季度青岛销售商品房成交面积220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0.68%,同比上升1.27%;成交均价8762元/平方米,环比下降7.47%,同比下降7.09%。虽然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市场回暖下成交火热情况有所下滑,但在一系列楼市利好政策的影响下,买卖双方对楼市的发展还是抱有较高信心。

  对于未来房价走势,张斌认为,高库存是开发商短期不会涨价的关键因素,“二季度的关键词是量升,前期的库存在市场供求放开后将急需出口释放,因此加快库存房源销售是开发商当前的主要目标,房价或许会在三季度有所上涨,对于购房者而言,二季度出手置业是不错的时机。”

  “在新政影响下,目前市区楼盘处于筑底调整阶段,一旦项目卖得好了,马上就会出现价格小幅度上涨的局面,因此现在出手购房是个好时机。”张百忍说。

  张百忍还提醒开发商,虽然政策导向下楼市趋于利好,但是开发商应在楼盘开发时慎重考虑市场需求和户型设计,避免出现因规划设计等失误导致产品积压问题。比如,不同于刚需、改善需求量大的市区,西海岸、胶州、蓝色硅谷、高新区等区域库存量高,但因配套还不完善,刚需较少。所以,开发商在拿地时,不能仅根据政府的规划着急拿地,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判断。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