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尼华校创办者:不想让华文教育断层

2014年07月28日 16: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印尼日惹7月28日电 题:印尼华校创办者:不想让华文教育断层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张素

  “我们现在正在抓紧筹备,力争在下学期开设高中部,让更多华人和印尼友族能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广东籍华裔、印尼日惹崇德三语国民学校董事长李喜庆在接受中新社“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记者团采访时如是说。在此之前,该校已先后创立了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三语教育体系。

  李喜庆所说的三语学校,指的是除了学习印尼语和英语以外,还要学习华语的学校。按照印尼相关教育规定,只有一周上四节以上华文课的学校才能称为“三语学校”。截至目前,按照这样的判定标准,日惹特区仅有两所三语学校。

  尽管如此,“汉语热”现象的到来仍从细微处可窥见痕迹。“崇德学校是2006年创办的,8年来,我们从最初的幼儿园扩展到小学,再新办了初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规模持续扩大。入学人数增长的同时,印尼当地学生的比例也在大幅上升。”李喜庆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学生中华人后代和印尼当地友族学生的比例将近1:1。

  “穷不穷不可穷教育,苦不苦不让子孙苦”。在崇德学校行政办公室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说的是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

  然而,说起华文在印尼的经历,今年81岁的李喜庆紧锁眉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尼1000多所华文学校被迫关闭,在此后的30多年里都没有华校,“我们丢失了两代人的华文教育”。

  等到允许华文学校再次开办后,原来的老师头发已经白了,而因为多年没有教育实践,也已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事实上,在李喜庆等华裔看来,在海外推广华文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统观念中的“百年大计”、改变命运,更在于将此作为一种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管道,让文脉延续,让世界了解华人和华人社会。所以,他当初将校名定为“崇德”,意为“注重品德,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其实,早在百年前,在印尼的华人就以这样的理解,开启了创办华文学校的先河。“1906年成立的日惹中华学堂,是日惹乃至全印尼近现代创办的最早的华文学校之一。”日惹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陈启明说,当时学校的地点就设在日惹市区香火十分旺盛的华人宫庙镇灵宫内。

  如今,这间香火旺盛的宫庙,在其左侧的配殿,仍保留着当年的相关图像资料,包括学校成立伊始时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合影留念,以及此后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学校周年庆祝活动的照片等,以充满岁月沧桑感的黑白图片形式,悬挂于墙上。

  “百年来,尽管经历了波折起伏,但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友好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印尼的华文教育迎来了春天。”陈启明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华文教育的困难和挑战仍然不少,主要体现在师资引进方面和学生输出两个方面。

  以师资为例,崇德学校仅有5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志愿者汉语教师,服务时间通常仅一、两年。“由于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名额太少以及学费问题,很多人的求学路程因此受阻。”日惹忻垄华文教育中心负责人何思宁的期盼,是希望得到中国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