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海外新移民文学呼唤经典之作

2014年11月21日 09: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裘援平冀望华文文学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支奇葩攀遧: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广州11月21日电 题:海外新移民文学呼唤经典之作

  中新社记者 杨凯淇

  “我像看《红楼梦》一样,看了这本书好多遍。”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美国女作家李敏紧紧拉着“偶像”周励的手激动地说。

  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已于20日在广州闭幕,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嘉宾参加了此次盛会。

  受邀参会的李敏告诉中新社记者,多年前当她离乡赴美的时候,随身携带的正是周励创作的那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本书鼓励着我在美国发展的整个过程,虽然文字并没有古典文学那么精专,但其中的精神激励了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部经典之作。”

  20多年前,作为新移民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周励创作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与曹桂林创作的《北京人在纽约》影响了当时的整整一代人。

  但在周励眼中,自己的作品仅仅是把内心的真实感受抒发出来,创作初衷也只是希望激励一些能够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成为畅销书,身在美国,我也并不知道国内其实有这么多人看过这本书。”她笑着说,“粉丝”的热情让她有点受宠若惊。

  在海外,和周励感同身受的新移民作家还有很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新移民文学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受到海内外读者以及学者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褒奖。然而,对于新移民文学中是否存在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经典之作,华文文学界一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

  乐观者认为,新移民文学经典的春天已经来临或即将来临;保守者则坚称,迄今为止新移民文学经典尚未产生。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少川告诉中新社记者,所谓文学经典,首要的自然是作品本身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淘洗,但此外也需要“发现者”和“拓荒人”。

  “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也很难有一个公认、固化、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认定、评判文学经典。”尽管如此,在江少川看来,移民文学仍是孕育经典的文化土壤。

  他解释说,在华文文学领域,新移民作家从祖(籍)国移居他国,在移居国他们被视为少数族裔、“他”者身份,用华语创作更是远离了当地主流文化系统,但也正是这种边缘状态恰恰给新移民作家提供了滋生文学经典的土地与温床。

  “新移民作家经历过原乡与异乡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创作中也就具有了双重的人生视野,这对于文学而言是异常宝贵的。”江少川说,此外,新移民作家通常具有良好的双语能力,能够比较顺利地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优良之处,这些因素都为新移民文学的经典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江少川在研究中发现,每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涌现出优秀而富有才情的作家,新移民作家也不例外。但纵观海内外学界,对这一群体作品的解读、阐释、评价和研究者甚少,这与新移民文学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实绩并不匹配。他坦言,文学经典的出现实际上也需要海内外的学者、评论家的共同努力。

  早在2010年,旅美华人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瑞琳就曾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把海外华裔文坛女作家中的严歌苓、张翎、虹影三人誉称为“三驾马车”。这一提法在文坛引起了不小的影响。江少川评价其是呼唤新移民文学经典的第一声响亮的集结号,但仅靠这一声呼喊显然不够。他呼吁海内外学者、评论家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集中学术队伍谋划研究策略、路径和方法,做新移民文学经典的“伯乐”。(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