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来西亚沈慕羽教师奖得主:借地办学 发展学校

2019年10月08日 13:2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中国侨网10月8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已是耋耄之年的王谦怡日前荣获马来西亚2019年的沈慕羽教师奖,他已在杏坛服务37年,曾在适耕庄育群中学、巴生共和华小和巴生滨华独立中学任职,而育群中学这些年来也栽培出超过100位校长。

  学校办得出色本是好事,没想到却成为王谦怡当年继续执掌中学的“绊脚石”,但面对窘境,他仍把学生利益和前途放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之前。

  27岁就当校长

  1963年,在适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任教的王谦怡,在原任校长离职后,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在27岁就当上了校长,其时距离他开始执教鞭才6年。

  在他任职的18年间,原本只开设中一到中三的育群中学,学生人数已从百余人攀升到1400人,育群中学还在1974年开设了中四班,1975年开设了中五班,成为一所提供5年中学教育的“完整中学”。

  育群中学在1979年时发展为规模更大的中学,但由于这种大规模的中学校长须具备大学学历,而王谦怡仅有高师班资格,教育部因而建议把他调到华小担任校长。

  宁可“失业” 也要发展学校

  王谦怡说,当初大力发展学校,就已经设想到自己会离开投入18年青春的育群中学,但他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无愧无悔。

  他说,“当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得失,个人的问题不重要嘛,学生的问题才重要。”功成身退,纵然万分不舍,也得离开。

  1980年,王谦怡回到家乡巴生继续当校长,执掌共和华小,又面临新挑战。

  当时巴生北区仅有共和华小、滨华一校和滨华二校3所华小,年年都出现新生人数爆满。有时三校新生报名人数已超过500名,但仅能录取300多名,换言之,有约200名学生被拒于门外,而被安排至旁边的国小。

  提出“借地办学”新概念

  爆满问题多年来得不到解决,期间当地关心华教人士向教育部申请开办新华小,却一直没有成功。为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王谦怡突发奇想,提出“借地办学”的新概念:暂时向光华独中借用闲置教室,让原本超额的小一新生入读。

  概念虽由王谦怡提出,但碍于公务员身份,因此由巴生北区增建华小委员会向教育局提出申请。这项提案获得教育局批准,巴生光华独中也慨然允诺借出教室。1983年,位于光中“新校地”的课室成功开办教学,每年增办两班,行政开销由共和华小负担。

  3年后,光华独中欲收回教室,王谦怡与增建华小委员会想方设法,谋求让“分校”成为独立运作的华小。一直到1986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黄俊杰捎来喜讯,雪州教育局发展部同意拨地给该分校兴建新校舍,终于再没有后顾之忧。

  他坦言,当初设立分校可能面临风险,如若光华独中收回校舍,而教育部又不批准新华小的成立,将对分校学生造成影响。王谦怡将之称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

  1989年,定名为“巴生兰花园小学”的华小正式启用,成为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增建的第一所华小。

  从育群中学调职至巴生共和华小时,育中董事部赠送“爱我育中”牌匾给予王谦怡,表扬他的贡献。

  退休后,曾经的校友制作《深情118 春风化雨集》纪念册作为祝福,以铭记师恩。

  面对私校竞争 华校应与时俱进

  王谦怡也感叹,如今华校面对诸多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竞争。他认为,华校有自身的优势,如独中有一些多元的教学与活动。

  但他也说,华校尤其独中办学者,在有较大自主权的情况下,应依时代需求做相应改革,提升教育素质,以继续作为家长和学生首选。

  90年代,王谦怡也积极参与多个华教团体活动,担任过教总财政、雪州教师公会主席等。他认为,如今董总与教总仍然是华社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

【编辑:韩辉】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