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百年廖公百年华教 留住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之根

2008年09月24日 1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四日电 题:百年廖公,百年华教

  作者 张旌

  陈小彦是一名来自泰国的华裔青年,今年三月他到北京华文学院学习。提到五十八年前倡导创办该校的廖承志先生,二十岁出头的陈小彦露出一脸的茫然。本月二十五日,是廖承志百年诞辰纪念日。

  不过陈小彦很高兴能在华文学院学习中文。“在这里我的中文提高很快。”作为泰国第三代华裔,陈小彦仍把中国看成自己的祖国。“我希望中国发展越来越好” ,虽称不上流利,但这位华裔青年还是清晰地用中文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五十九周年中国国庆日的祝福。他爷爷曾是泰国一所华文学校的校长,母亲也是泰国的华文老师。

  像陈小彦这样的华裔青少年是华文教育的直接受惠者。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一名归国日本华侨,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廖承志特别关心海外归侨子弟的教育。

  在他主持下,北京华文学院于一九五〇年秋成立,当时叫做“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主要接收海外归侨子弟入学,帮助他们补习功课,也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另外,廖承志还先后在广州、泉州、昆明、武汉、上海等地设立多所华侨补习学校,并于一九五八年支持暨南大学重建,一九六〇年创办华侨大学。这些华侨学校规模大,并从各重点学校引进优秀教师,教学硬件设施等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

  北京华文学院院长彭俊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在廖承志先生主持侨务工作期间,中国建立了完整的、面向海外华侨子弟的国内华文教育体系,也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种人才。” 在该校五十八年历史中,很多当年的归侨学生现在成了中国侨务、外交、文艺方面的栋梁人才。改革开放后,一批学生走出国门,更成为旅居海外的爱国侨领,形成了海外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外友好力量。

  华侨华人多年旅居海外,华裔青年回国求学自然面临一些生活习惯、沟通上的困难。对于华侨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廖承志很早就提出“热情欢迎,亲切关怀,严格要求,耐心教育”的要求。彭俊认为,今天华文学院“关爱侨生”的传统与这一要求一脉相承。“海外华侨华人子弟回到国内求学,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我们既热情欢迎他们回来学习,也要特别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对于他们参差不齐的中文水平、中国文化常识,也需要严格要求、耐心教育。”

  彭俊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廖先生每年都会到北京华文学院作讲座,将中华民族情感的教育、热爱祖籍国的教育、保持华人优秀品质的教育,融合在日常生活小故事中,生动幽默,很受华侨学生欢迎。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华侨子弟对祖(籍)国的认同。

  今年是廖公百年诞辰,华文教育也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华文在全世界升温又升值,从最初帮助归国华侨华人子弟补习中文,到今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和外籍学生都来中国学习语言文化,国内的华文教育取得蓬勃发展。一些华文基地研究和开发教材,招收和培养海外华侨华人子弟,培训海外华校师资,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的理论研究。

  半个多世纪前在廖公主持下形成的国内华文教育体系,惠及了像陈小彦这样的许多华裔青少年。陈小彦说,学中文是想在北京工作,不过“即使回到泰国,有中文优势找工作也不成问题”。

  彭俊院长承认,华文教育的多元功能正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他认为: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始终是华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传承和保存中华文化的根基事业,是提高华裔后代素质、维系海外华人社会的千秋功业。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华文教育也将沿着廖公当年开拓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华裔新一代做好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工作。”(完)

编辑:陆春艳】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