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感受华文教育印尼研习班:中华文化是永远的情结

2014年01月02日 1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感受华文教育印尼研习班:中华文化是永远的情结
学员学习泥塑
学员感受中华文化

  中新网1月2日电 据广东省侨办网站消息,近日,由国侨办主办、深圳市侨办协办、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承办的2013年“华文教育教师研习”印尼班在耀华实验学校拉开帷幕,20多名来自印尼的中小学华文教师齐聚深圳,共同学习中华文化、分享华教经验。研习班举办期间,记者走近这支华教队伍,深入了解他们从事华教的感受及来深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中华文化是永远的情结”

  来自印尼苏南省巨港市的刘祥仁是本次研习班中仅有的两位男学员之一,他从事华文教育已经长达五年,他既是当地一所中文补习班的创始人,也是当地一所小学的中文教师。

  “说不清楚为什么,从小我就对中文有兴趣,长大以后也特别渴望学习中文”。2000年,对中文始终怀有特殊情结的刘祥仁还自费前往浙江大学进修一年。他说,在中国这段留学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中文水平,让他敢说、会说中文了。

  回国发展的刘祥仁发现,由于缺乏正规的中文学校和专业的中文老师,身边很多华裔新生代都不会说中文。2008年,他便在当地投资兴办了一所中文补习班——育才汉语学习中心。如今,补习班学员已达到了三四百人。刘祥仁告诉记者,此次利用假期来深学习是想通过“回炉”学习到更多语言以外的中华文化,并传播给更多华裔新生代居民,让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全面、客观的了解。

  “通过交流借鉴先进教学方法”

  因为有过四年在广州留学的经历,来自印尼雅加达的陈清銮是研习班中中文功底相对较好的老师之一。“我高中毕业以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在当地选一所好的大学,另一个则是赴广州的暨南大学留学,我父母建议我来中国留学,于是我选择了留学中国”。四年的留学生涯不仅提高了陈清銮的中文水平,更让她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如今,陈清銮在雅加达一所幼儿园和小学担任中文老师已一年半。她告诉记者,虽然她中文不错,但他们学校每周仅有两节中文课,由于课时少,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中文课是她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此次参加研习班,就是希望通过与深圳学校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应教师的要求,本次研习班安排了现场观摩课。其中,蛇口学校通过游戏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给陈清銮留下深刻印象。她说,回国后,她将借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游戏和中国舞等因素,让学生爱上学中文。

  “分享华教经验的重要平台”

  今年19岁的白棉丽是研习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今年是她第二次赴中国参加华文教育研习班。白棉丽告诉记者,上一次培训是在两年前,当时,广东省侨办在江门组织开展了一场长达十个月的华文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的内容包括语音、中国历史等内容,这一次的学习让她的中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发音更加准确,有了平翘舌之分,也让她第一次了解了深圳。

  正因为第一次的收获如此之大,当深圳举办华文教育教师研习班的消息传到白棉丽所在的印尼廖省北干市之后,白棉丽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丰富的课程安排让她大呼过瘾,而汇集印尼多省华文教师的研习班也让白棉丽认识了很多共同奋斗在华教第一线的“战友”,刚加入华教行业的白棉丽告诉记者,她将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向“老前辈”们好好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感受中华文化大美之旅”

  “虽然我父母是商人,但他们非常重视中华文化,从小就要求我们学习中文,即使在当地华人处境最艰难时期,他们都没有放弃对我们姐妹四人的培养,专程把我们送到马来西亚槟城接受华文教育”。来自印尼雅加达的陈小莉是出生在当地的第三代华裔,在父母的熏陶下,陈小莉从小就喜欢学习中文,长大后,也如愿成为一名中文老师。如今,她在当地一所高中担任中文老师已五年。

  陈小莉告诉记者,在印尼,大部分学校的华文教育仍然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她说:“常常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玩,兴趣不大,而且遗忘得快,更难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研习班的现场观摩,深圳学校将中华文化礼仪引入教学当中的做法引起了陈小莉的关注,她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这一做法,把教学变成一次“感受文明古国大美的旅程”。(谢青芸 石庆成)

【编辑:于小喆】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