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首批赴澳汉语志愿者:一年半的经历终生回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宁波首批赴澳汉语志愿者:一年半的经历终生回味
2010年03月22日 14:40 来源:宁波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你们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为中澳人民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宁波市派出的首批7名赴澳洲汉语志愿者日前返甬,市教育局给她们颁发证书,欢迎她们凯旋。

  想学汉语的澳洲人很多

  毕业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李叶告诉记者,她们一到澳洲就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已经进入了澳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民间工艺、文艺表演,从学术交流到商务互通。澳洲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志愿者翁菁菁告诉记者,她任教的班级里基本是没有中文背景的当地学生,大多数是出于对汉语浓厚的兴趣。翁菁菁还告诉记者,她们7个人教学的范围涉及西悉尼地区的15所小学和8所中学,教学对象从学前班到高中三年级,而这些学校报名要求参加汉语学习的学生有5000余人。

  为了让课堂的气氛更活跃,志愿者们自己设计教学材料,将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筷子、包饺子、书法、十二生肖、流行歌曲、春节、中秋节、奥运……所有这些都成了生动的教学内容及语言学习的载体。比如用餐时,她们就给学生介绍筷子,讲筷子的历史,举行夹弹珠比赛,让这些中国文化元素慢慢渗透教学中。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学生们学汉语的热情很高。

  翁菁菁说,初到澳洲时,孩子们会问一些让她们啼笑皆非的问题,“中国有汽车吗?长城是用来抵制兔子的吗?中国有电脑吗?我可以开车去北京吗?”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了解宁波,在北京奥运会那段时间,志愿者们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录下来作为教材,她们还特别拿出宁波三江口、天一广场的照片给他们看,孩子们总是感到很诧异:原来中国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这让志愿者们深切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推广汉语,推广中国文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年半的经历很难忘

  7名志愿者于2008年6月离甬赴澳,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足以让她们终生回味。

  由于一边要教学,一边要读研究生,志愿者们在澳洲的日子既紧张又艰苦。翁菁菁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导师给了她14本书,要求一个星期后交论文,除了备课、上课,留下的时间很有限,既要看懂这些书又要写出两千字的作业实在太具有挑战性了……但是,7位女孩子一致认为,这一年半让她们学会了很多东西。

  刚到澳洲时,女孩们碰到了很多困难。她们住的地方离大学有6公里路程,又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姑娘们每天只有步行1个半小时去大学。为提高效率,女孩们决定买自行车,可买来一看,一个个傻了眼,因为当地商店只出售拆装的零部件,需要自己拼装。那天,女孩们只得对着说明书尝试着动手拼装,因为她们知道,出门在外,很多事只能靠自己。

  一年半的时间,辛苦事不少,但乐趣也很多。半夜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庆阅兵式,逢年过节了,剪窗花、折纸花送给澳洲朋友,受邀参加当地居民的家庭聚会……女孩们深深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很多时候,她们忘记了自己是“外国人”。

  7名志愿者都想当教师

  由于7名志愿者的勤奋努力,她们在圆满完成汉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提前完成了研究生课程,按西悉大学的规定,学生需在两年内完成研究生课程,所以她们的学位证书只能等到今年9月份才能拿到。

  7名志愿者一年半的教师经历让她们深深爱上了教师这一行业,20日,7名志愿者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表示:她们的共同志向就是当教师。李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赴澳洲当汉语志愿者的时间虽短,却让她感受到中澳教学模式的差异。她介绍说,在澳洲,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轻,教师尽量将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堂内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澳洲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这给了教学很大的弹性,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她们很想把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宁波的课堂。(陈敏)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