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知音谈入驻百家号:好内容未来要靠平台

2017年01月03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今年十一月,《知音》正式入驻百家号,此时离百家号正式上线仅仅过去了50余天。这家有着31年历史、在中国尽人皆知的传统期刊媒体,面对互联网时代,竟一向保持敏锐的嗅觉。

  “2001年,互联网刚刚兴起时,我们就做了知音网;2006年移动应用的时代到来,我们又成立了移动数字传媒公司;微信出现后,我们在经营公众号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接受采访的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知音全媒体总经理钱钧,对新媒体的概念和术语了如指掌。他在知音浸淫了23年,但对时代的变化一直积极而主动。“我们坚定地认为,新媒体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知音体是中国期刊史上的客观存在,是新闻体里的‘中国风’”

  知音在新媒体之路上的尝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网络社区和微博盛行的年代,钱钧认为他们的表现并不理想。那种完全开放、充分交互的社交方式倒给知音带来了不少麻烦。2007年,天涯社区有人发帖,请“大家用无敌、优雅、冷艳的‘知音体标题’来给熟悉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重新命名”。“知音体”一词随着帖子瞬时火遍网络,成为人们调侃和诟病的对象。

  “大家认为知音体就是一种标题形式,其实完整的知音体还包括他的正文写作体例。除了大标题,我们还有小标题、导语、编后,整体的框架,整体的语言风格等等。完整的知音体,是一种新闻体的写作方式,一种有代表性的文体。”钱钧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期刊新闻课程设置方面的缺失,让期刊媒体都不得不在实践中探索期刊新闻的写作方式。“知音体”作为一种纯粹的新闻实践,来自于知音人三十年的积累和沉淀。“知音的人才更替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我们只能靠自己培养期刊人才。近年来我们才看到有些高校将‘知音体’作为一种新闻体作为选修课程和研究方向。”

  即便是知音文章的标题,钱钧也认为,一味的非议忽略了它们的美感。“实际上它代表了一种中国风,大量汲取古诗词的营养,和杂志的新闻卖点揉合到一起,达成新闻性和诗性的统一。”实际上频频被调侃的知音标题都出现在知音的早期,彼时的风格偏重于大量使用咏叹调。随着时代演进,知音的标题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尽管这不是钱钧第一次对媒体解释“知音体”的背景,但关于“知音体”的吐槽仍然在网络上占据上风。在钱钧看来,任何内容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现在已经进入粉丝经济时代,对喜欢知音的粉丝我们充满感激,对于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完全尊重。但任谁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贬低别人的喜好。”

  就在几天前,一位90岁的云南老奶奶给知音邮寄了一千元钱,信中留言道:《知音》陪伴了我一生,感动了我一生,孩子们好好干。

  “我们会给百家号最大的支持”

  就算从来不看《知音》的人,也听说过《知音》,就算以“知音体”为调侃对象的人,也不能否认《知音》在婚恋情感、人情人性、人生故事领域的顶级身位。越是在内容产业的黄金时代,钱钧所说的“三十年积累”越凸显出非凡的价值。这也是各大内容平台纷纷要拉知音“入伙”的根本原因。知音是这个领域公认的翘楚,如果没有拉拢到他们的支持和入驻,这个内容平台就是有所缺失的。

  入驻百家号,钱钧勾勒一幅与以往都不同的前景。“百家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未来我们想在和平台的对接过程中碰撞新的想法。接触我们的内容平台有很多,你有新点子,我们配合度就会更好。我个人对百度非常有感情。我们的杂志每期封面上都会印一句话,‘纸笔写情怀,墨香永流传’。纸媒也许有一天会消亡,但我希望知音能成为百家号平台里最具纸笔情怀和墨香的大号。”

  作为传统媒体的决策人,钱钧却有着强烈的用户意识,他不断提及“读者都在向用户发展”,也因此充分意识到了内容平台的价值。

  “我觉得现在不要过分强调‘媒体’,以后的媒体传播的性质会更淡化,更多的是靠平台的辐射力,更立体的辐射读者。”

  基于这样的构想,钱钧说,在和百家号的合作过程中,会拿出极大的诚意。“我们会给百家号最大的支持。以前在其他平台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拿出来,有好的点子,我们愿意拿压箱底的东西出来跟百家号合作。”

  被问及内容方向未来是否会发生变化时,钱钧坚定地表示不会,作为情感领域的领军媒体,知音只会不断强化在这个领域的优势。他也建议年轻、新锐的自媒体作者,都能够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只有成为这个领域最高的树梢,能经常带给粉丝第一缕风,第一声雷,第一刀电,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IT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