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信部:今年重点围绕三大目标推进网络提速降费

2019年04月23日 1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4月23日电 针对今年网络提速降费有何新举措的提问,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23日表示,2019年,工信部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署,继续联合国资委开展专项行动。重点围绕着“双G双提、同网同速、精准降费”三大目标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

资料图:山西太原,民众从电信服务柜台前经过。<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云 摄
资料图:山西太原,民众从电信服务柜台前经过。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工信部23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这几年有关提速降费的话题备受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要再降20%以上,今年在提速降费方面还会有哪些举措?

  闻库回应称,提速降费是这些年来社会关注的一项热点,这三年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网络提速降费工作,也布置了一些任务,是我们工业和信息化部一项重要工作。这几年来,信息通信业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持续提升网络能力和覆盖水平,不断的创造降费空间,惠民利民,取得了一些成效。

  闻库称,这里我报几个数字,一是网络能力显著增强。光网城市全国全面建成,超过100个城市部署了G比特,也就是1000M宽带接入网的试点,行政村通用宽带的比例达到了98%。建成4G基站是376万个,4G网络覆盖水平在全球是领先的。

  二是网络速率大幅度提升。光纤用户的渗透率从提速降费工作启动前,也就是2014年底开始启动这项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光纤覆盖率是34%,到今年3月底达到了91%,4G用户从不到8%,现在是75.4%,这个比例在全球各个国家来讲我们也在前列。百兆以上的用户比例现在占73.7%,100M的家庭宽带,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主流选择。根据宽带发展联盟的监测,2014年底固定宽带用户平均下载速率是4.2Mbps,今天是28Mbps。4G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2Mbps,从这两个数看,用户体验明显改善。

  三是资费水平持续降低。2017年基础电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手机长途漫游费,去年又取消了流量“漫游”费,不仅仅国内流量在降,国际漫游资费也在降,特别是港澳方向的流量漫游资费也在降。实现了手机上网流量平均资费原先1G比特是139元,去年底平均测算下来1G比特是8.5元,固定宽带的平均资费原来是每户每兆5.9元/月,现在是0.31元/月。特别是我刚刚拿到一个不完全统计数字,用户月均移动流量使用量(DOU)已超过7GB,去年年底刚刚过6G。2014年的时候才200M。所以这几年提速降费,网络不断地改造,使得我们的整个网络体系非常好。

  闻库指出,2019年,工信部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署,继续联合国资委开展专项行动。重点围绕着“双G双提、同网同速、精准降费”三大目标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

  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加快千兆网建设。不论是固定网络还是移动网络,大力推动千兆网络,准备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千兆宽带网络,争取网络用户覆盖能力达到2000万。刚才我们提到5G,5G其中一个优点就是能够达到千兆,这样无论固定网还是移动网,我们都能够提供千兆能力。

  二是组织新一轮电信普通服务试点推动工作,推动行政村的4G和光纤覆盖率双双超过98%。

  三是着力提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能力。联合教育部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实现全国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97%以上,具备百兆接入能力。结合远程医疗的需求,面向县级以上医院和医联体逐步推动专网覆盖。

  四是推动开展精准降费。确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的“中小企业宽带资费降低15%”,“移动流量平均资费降低20%以上”,这两个量化指标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电信企业面向脱贫攻坚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精准施策,推出更多更优惠的特色产品。

  五是推动规范套餐设置。要求电信企业进一步优化精简资费套餐,严查企业资费营销违规行为,2019年在售套餐数量较2018年底减少15%。

  六是完善政策支持。推动地方政府在规划统筹、宽带进入、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闻库表示,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在推动过程当中的问题,大力推动改善通信设施进场难的突出问题,把通信这件事情给老百姓做好。

【编辑:陈海峰】

>IT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