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欺诈花样翻新 1.3亿网购族发生纠纷仅5%投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网购欺诈花样翻新 1.3亿网购族发生纠纷仅5%投诉
2010年03月15日 14:58 来源:大河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年,中国1.3亿消费者在网上大手笔花掉了2670亿元!今天,线下的3·15维权行动将掀起一个高潮,线上的维权行动也在今年年初开始升温。亚洲最大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的网购专家,在3·15之前,也为消费者解读了网购欺诈的常见手段及防骗提醒。

  1.3亿消费者网购2670亿元

  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昨天给本报提供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我国有1.3亿消费者共计在网上购买了2670亿元的商品,比2008年实现了90.7%的增长,网购消费者数量增加了5000万人。

  去年网上购物金额相当于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而2008年此数字为1.3%。

  网上购物的快速发展与网上购物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关系。据测算,2009年每93.4万笔网上购物交易产生1次消费者协会投诉,与2008年每67.7万笔网上购物交易就会产生一次投诉相比,投诉率下降了27.5%。

  调查显示,超过90%的当事人是通过协商或者向淘宝网等购物平台或购物网站投诉的方式来解决交易纠纷,只有约5%的当事人会选择向消协投诉。

  服装、数码产品等最易出现纠纷

  遇到网购纠纷的消费者中,有56.4%的当事人是在购买服装时发生纠纷,有22.0%是购买手机时发生纠纷,化妆品以及电话卡、手机卡、网游产品也是提及率比较高的容易出现纠纷的商品。

  据了解,这些商品出问题,主要是买家认为卖家对其所销售商品的描述与商品的实际情况(颜色、品牌、品质等)有偏差,比如卖家承诺是正品,但是收到的货却是仿品。

  网购欺诈手段及防骗提醒

  3月11日,淘宝网联合支付宝,通过书面形式,向大河报提供了3·15网购安全警示。

  据介绍,网购欺诈,主要出现了三方欺诈、超时自动打款、诱导确认、拒绝使用支付宝等情况。总的来说,都是消费者在小利益诱惑或其他花言巧语的诱惑下,没有严格按照淘宝网的交易流程进行和使用支付宝第三方担保交易,导致遭遇欺诈。

  网购欺诈一:三方欺诈三方欺诈最常见的手法就是骗子通过发送正常卖家的虚拟充值卡类商品,诱导买家买下虚拟充值卡类商品后,引导买家把获得的卡号密码拿到虚假的充值平台充值,盗取卡号和密码。

  防骗提醒:无论是何种物品的交易,首先一定要确保自己联系的人和付款交易的人为同一个人。不要相信任何人的低价、优惠信息,不要相信他给你的商品是他分店的商品等。在淘宝网上最好选择自动充值的商品。

  网购诈骗二:超时自动打款骗子利用在付款后支付宝的自动打款功能行骗,如快递的超时自动打款时间是10天,即你在付款后,如果没有去申请退款或者确认收货,不管有没有收到货物,在支付宝的款项都会自动打款给卖家。

  该骗术常高发于节假日或者大雪、自然灾害等情况下,骗子会忽悠你因为节假日或者雨雪天气,快递不能正常到达,需要多等几天,实际上骗子并没有真实发货,如果你相信了骗子的话,那么等待你的将是钱货两空。

  防骗提醒:买家要随时关注到在淘宝上购物的超时时间,即虚拟物品3天、快递10天、平邮30天,在没有收到货物或者货物有问题的情况下,要及时果断地申请退款,淘宝的客服会在你申请退款后主动介入。

  网购诈骗三:诱导确认骗子会发布各类热门商品,并且商品的价格往往要低于市场价格,在你拍下商品后,骗子会诱导你先予以确认,诱导的理由有:他没有资金流转,家里人出车祸了等等,他保证会发货,不会为了你的一笔交易而不开淘宝店铺等,你在没有收到货物的情况下就点击确认收货,而最终将是钱货两空。

  防骗提醒:严格按照交易流程进行交易,在拿到货物并且确认无误后才能确认付款,正常的卖家不会要求你在没有收到货物的情况下确认,同时也要注意商品的价格和卖家的信用及历史成交记录。要切记任何商品都不会脱离正常的市场价格。

  网购诈骗四:拒绝使用支付宝

  骗子会发布低于市场正常价格区间的商品,以该商品为走私货,不用支付宝是为了逃避淘宝监控为由,要求你通过银行卡直接汇款等方式付款。同时,很多骗子还会诱导你到其他的聊天工具(如QQ)上进行沟通,以防止被察觉或留下证据。

  防骗提醒:在淘宝上的交易一定要通过支付宝交易,并且在收到货物确认后才能付款,任何线下的汇款交易行为都不能得到淘宝的保护,要切记通过旺旺和卖家进行沟通,同时要保存相应的聊天记录以进行举证。(首席记者王鲁峰实习生路燕菲)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