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刺激终端市场 IPTV进入普及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三网融合刺激终端市场 IPTV进入普及期
2010年01月22日 14:37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网融合促终端市场出现火热的态势。不过,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三网融合市场还是比较陌生。作为三网融合的突破口,IPTV已形成一个百万级的消费群,而且即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于是在中国胶着了这么多年的三网融合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即将进入实施期。

  三网融合的重点在终端

  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其推进一直较为缓慢。本次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相信2015年前有望全面实现三网的融合发展。而作为三网融合的重要终端,IPTV、数字电视等等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就曾经指出“对三网融合的思路是不是可以不停留在网络上,而是把注意力,把关注焦点放在终端上。”周宏仁认为,走终端融合的道路“不管对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包括对各种服务业,意义都是巨大的。”

  随着网络与视频业务的进一步渗透融合,IPTV将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中国IPTV用户数接近300万户,其中上海IPTV用户突破百万,成为全球第一个IPTV用户过百万的城市,而江苏、广东地区也速度喜人,预计到2010年IPTV用户将达到2000万户。联讯证券韩旭表示,与IPTV相关的企业预计在2010年中后期也会有所表现,未来对机顶盒和互联网电视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

  IPTV普及优势突显

  当前,中国实现通信网与广电网的融合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以数字电视为切入点,立足于现有的广电网,通过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来实现;二是以IPTV为突破口,立足于通信网,提供TriplePlay业务。从中国的实际来看,IPTV提供了一条最为高效的走向三网融合的道路。

  首先,广电网与通信网不同的先天条件,决定了IPTV是更高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演进途径。通信网经过数年的发展,在网络的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有线电视网相比,通信网具有双向交互能力,并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大容量、高宽带、高速干线传输网,是可知、可管、可控的“全程全网”。通信网自身的不断发展,为通过IPTV推进三网融合提供了天然的网络基础。此外,在过去几年里,IP网分组优化传输技术、数字编码压缩技术和数字图像设备也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为IPTV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网络和技术保证。

  再者,从业务定位来看,数字电视只是三网融合演进道路上的第一步。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带给用户最大的好处是收视效果的提高和节目频道数的增多。然而,从三网融合的整体进程来看,数字电视仅仅是形成了全线、全程、全网的数据流,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数字化基础而已。而IPTV则满足了在基于电信网络进行的三网融合演进道路上最后一步对于业务提出的要求。IPTV是目前唯一覆盖了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业务,包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用,涵盖了原先分别由三网提供的语音服务、数据服务和广播电视服务三大类,融合是IPTV最为显著的特点。

  推进三网融合亟需市场监管

  三网融合对终端市场无疑是极大的利好,丰富多彩的终端产品将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市场。不过,终端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还是需要仔细甄别。以机顶盒为例,广东省物价局规定,自今年1月1日起,基本型机顶盒零售价不得超过390元/台。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然而,有广州市民在近日安装时,却发现广东有线仍照收700元。而广东有线给出的解释却是未收到物价部门通知。

  严格说来,“限价令”的执行不力与监督力度不够也有关系。相关文件已下发,有些公司却不按令执行,类似的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对于遭投诉有违反“限价令”行为的公司,相关监督部门应追查下去,然后再作出相应的处罚,而不仅仅是温柔地提醒有关公司遵照执行。政府部门制定的条文毕竟不是儿戏,如果任其沦为摆设,影响的可是政府的公信力。  本报记者 陈德东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