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56岁男子捐2.5米小肠救子 系浙江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手术

2019年08月28日 2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56岁男子捐2.5米小肠救子系浙江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手术
    手术中。浙大一院 供图

  中新网杭州8月28日电(张斌)28日,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了解到,该院日前成功开展浙江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手术。术中,患者56岁的父亲捐出2.5米小肠,被顺利植入患者体内。目前,父子二人恢复良好。

  浙大一院院方介绍,2015年10月,还在读高中的温州瑞安男孩孔鸣吃过饭准备上学时,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难忍,呕吐不止,家人将他紧急送医。就医当日下午,医院判断孔鸣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并切掉近2米坏死的小肠。

  此后,孔鸣肠道的毛病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肠扭转引发肠道大部分坏死,孔鸣先后在南京、温州接受了两次肠切除手术,残余大肠仅存12厘米,小肠只剩下不到40厘米。

  据了解,人体的小肠一般长5至7米,在整个消化系统中举足轻重,食物经过小肠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为生命运行补充养分、提供能量。小肠若短于1米,则意味着人体不能消化吸收。依靠输营养液、提供肠外营养支撑的患者,生命最多能维持三年,最终病人将会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生活上基本离不开人,我每天照顾他。”孔鸣的妈妈说,儿子无法正常进食,长期靠静脉注射营养液补充能量,身体因此日渐消瘦,各种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终日只能在医院卧床,甚至开始丧失行走能力。

  为给儿子治病,孔鸣一家辗转多地求医,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大笔外债,但因病情复杂不了了之。今年8月,一家人抱着最后希望来到浙大一院,希望能为儿子搏回一线生机。

  在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教授梁廷波带领下,经过多器官移植团队与消化内科、输血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ICU等30余名专家的周密多学科会诊,在仔细分析了病人的情况后,浙大一院院方认为小肠移植手术最有希望让孔鸣重获新生。

  “要取得小肠移植的成功,不仅需要解决复杂的外科技术,还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问题。”具有丰富小肠移植经验的浙大一院教授吴国生说。

  在国内,小肠移植手术1994年起步,但患者术后均存活时间较短。从1999年起,吴国生已经成功开展43例小肠移植手术,最长病人存活已达20年。目前,全球活体捐献小肠移植仅报道50例,吴国生所带领的团队就占了27例。

  吴国生认为,活体小肠移植具有组织配型好、可以择期施行手术和器官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看这种方法有可能降低严重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

  浙大一院院方介绍,由于孔鸣与父亲在血型、组织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肠进行亲属间移植,可行性很大。

  “别说是一段肠子,我身上的任何器官都愿意割给我儿子!”得知自己的小肠可以救儿子,孔鸣的父亲说。

  在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下,经多学科专家反复研究手术方案,8月24日,梁廷波、吴国生等主刀为孔鸣父子开展了手术。

  供体一方,要确保从上了年纪的父亲身上切取足够的小肠,又要保证其日后身体能尽快恢复;受体一方,要将儿子仅存的小肠与父亲捐出的小肠血管精密吻合,不发生血栓,还要小肠肠体“无缝衔接”,确保吻合口不发生泄露……对于主刀者而言,这场手术每分每秒都是挑战。

  手术当日7时30分,孔鸣父子携手走进手术室;8时36分,手术正式开始;9时56分,孔鸣父亲腹腔的2.5米小肠被取出,并开始接入孔鸣体内;12时40分,父子二人小肠近端吻合;14时05分,历经5个小时,手术成功。

  目前,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父子二人术后恢复良好,正在康复之中。(完)

【编辑:李玉素】

>健康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