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被网瘾”让健康人成“精神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沈阳日报:“被网瘾”让健康人成“精神病”
2009年08月31日 11:37 来源:沈阳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目前我国有1300多万网瘾少年,各类戒除网瘾机构300多个,产业规模达数十亿元,收费没有统一标准。(央视)

  ●针对“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就可认为是网瘾”消息,舆论纷纷反驳。重庆专家证实,这一标准缺乏说服力。(重庆晚报)

  诚如网友所说:“是否有网瘾,判断的依据不应是简单的上网时间”“每周睡觉40小时是睡瘾的标准”“我发现自己对饭有严重精神依赖,每天都要吃三顿饭,否则浑身不自在,手脚无力。请问饭瘾怎么治疗”……

  披着科学外衣的网瘾标准,其荒诞程度不言而喻。寻找专家言论的逻辑死症只是反思的第一步,这样的反思应更进一步,追问类似荒诞不经的标准缘何前仆后继。譬如,前两年,险些成为强制执行的全国“馒头标准”以及孔子、关公等历史名人的标准画像标准。

  标准是理性的产物,它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普遍的东西,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如果标准不能普适,标准也就无所谓标准,而是个人偏好了。也就是说,标准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理性的基因让它摈弃了许多的个人和部门利益,以超然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一种客观性原则。如果标准夹杂着私利,为一己之利损众人之利,这就是现实版的利令智昏了。一些医疗机构及这些机构的专家为网瘾标准鼓与呼,最终图的不就是将网瘾治疗当作一项有利可图的产业?

  然而,标准一旦成为利益的跳板,“被网瘾”成为网络新词的背后,意味着被掏腰包!更要命的是,一个被夸大了的标准制度下的“产业”,技术不成熟,治疗方式城管化,又在酿造血的惨剧。孩子死在网瘾治疗所里,已经让公众看到自利标准的狰狞面目了。

  让标准与部门(行业)利益划清界限,有本事的行业,凭自己的本事吃饭,昧良心的钱,靠给别人扣上精神病之类大帽子的名义来讹诈钱财,注定会重蹈王熙凤的下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编辑:马学玲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