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渣滓”同样有营养 鱼眼鱼鳞可防记忆力衰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食物“渣滓”同样有营养 鱼眼鱼鳞可防记忆力衰退
2009年09月25日 10:51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今,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的加工也越来越精细。其实,过于精细的食物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食物在精制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很有营养价值的成分。

  保护米面的“外衣”

  米面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对人体神经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曾有报道称,某地区经常有婴幼儿因食用精制米、面而导致患脚气病死亡。这是因为在精制米、面的过程中丢失了大量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导致维生素B1缺乏,引起以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脚气病。因此,在淘米和做面时不要用水久泡,也不要用热水,更不要淘洗次数过多。

  不要丢弃鱼眼、鱼鳞

  鱼眼含有相当丰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有增强大脑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防止记忆力衰退、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对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疾病患者也有辅助食疗作用。

  吃鱼刮鱼鳞是很平常的事。不过,鱼鳞也是好东西,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尤以钙、磷较多,所以鱼鳞是一种特殊的保健品。吃鱼时,最好不要丢弃鱼鳞。可将鱼鳞洗净,用水煮食,用葱姜蒜调味。放入冰箱后做成鱼鳞冻,食用也很方便。

  骨头也能吃

  研究发现,猪骨含蛋白质12%、脂肪9.5%,牛骨含蛋白质11.5%、脂肪8.5%。骨头中的蛋白质90%为胶原、骨胶原及软骨素,有加强大脑细胞代谢和防止衰老的作用。骨骼中含有构成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而且氨基酸比例均衡,属于优质蛋白。鲜骨中还含有大量钙磷盐、生物活性物质等,钙磷比例接近2∶l,是人体吸收钙磷的最佳比例。尤其是它的营养成分比植物性食品更易为人体所吸收。

  吃骨头,最简单的办法是炖煮骨头汤,如羊骨头汤、猪骨头汤、牛骨头汤等。先把骨头砸碎,按1份骨头配5份水的比例,用文火熬煮l~2小时,使骨头中的营养物质尽量溶解、释放出来。然后把溶有骨髓液的汤稍加过滤,再加上蔬菜,就做成了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效的骨头汤了。

  请留下猕猴桃的籽和皮

  毛茸茸的猕猴桃皮和黑褐色的籽,富含酚类抗氧化物质,由于其貌不扬的外表和不太好的口感常常被人们抛弃。其实,这些营养物质经过简单处理也是可以很好地被人接纳的。

  最简单的方法是,洗净猕猴桃表皮的“绒毛”,然后将整只猕猴桃打成果汁饮用。

  藕节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藕的连接部分称为藕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藕节与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节又侧重止血。比如,将藕节捣汁饮用,并在鼻内滴上3~4滴,每天2~3次,可治鼻出血。

  还有一则食疗方:将生藕节去须洗净,用食盐腌两周。需要时,取藕节,以开水冲洗后含服,每次含服1枚,每日2次,可治急性咽喉炎。

  苹果最好连皮一起吃

  苹果皮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如酚类、黄酮以及二十八烷醇等,这些活性物质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防止血压升高,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同时,还有抗疲劳、增强体力的功效。此外,苹果皮较果肉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普通大小苹果的果皮具有相当于800毫克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

  营养专家建议:食苹果时,最好带苹果皮一起吃,当然其前提是把整个苹果彻底清洗干净。

  不废弃菜叶子

  其实,有些菜叶子的营养价值往往大于根、茎,被废弃实在可惜。如辣椒叶,含有丰富的钙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其味甜,口感很好。既可单独做菜,亦可与肉同炒,还可煮汤。常食辣椒叶能起到驱寒暖胃、补肝明目、减肥美容的作用。

  此外,莴笋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作为素菜“蒜蓉”添加到肉类菜肴中,也可清炒。常吃些青笋叶,有助于减肥和通便。

  不要把橘络撕得一干二净

  不少人吃橘子时,在剥去橘皮之后,总要将橘瓣外表的白色经络撕得一干二净。其实,橘络中含有一种名为“路丁”的维生素,具有通“脉络”的作用,能使血管保持正常弹性和密度,减少血管脆性和渗透性,防止毛细血管渗血。有出血倾向的人,特别是有血管硬化倾向的老人,常食橘络有益健康。

  玉米须:慢性病患者的“宝贝”

  玉米作为全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其食用价值已得到肯定。但是,玉米须的药用价值却一直被忽视。玉米须的成分包括黄酮、苷类、矿物质、有机酸及糖类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新鲜的玉米须煎水代茶饮,可以平肝利胆、泻热利尿。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肾炎水肿、黄疸型肝炎等有较好的疗效。顺便提一下,吃玉米时不要把玉米粒的胚尖丢弃,因为玉米的营养都集中在此。(刘英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