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坚持是爱,放弃也是爱

2018年02月13日 16:3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近日,一篇题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本文逐日记录作者岳父从偶发流感到肺炎、从门诊到ICU,29天阴阳两隔的经历。涉及就诊、用药、开销、求血、插管、人工肺(ECMO)等信息。同时也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患者本人与家人的心路历程,特别是面对生与死,坚持还是放弃这样人生中最为重大的命题时,作者及其家人的感受、态度与选择。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刷屏,是因为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脆弱的地方。疾病,是每一个人最不愿意面对的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更何况,一个人往往面对的不仅是自身的疾病,还要面对亲人罹病,这往往比自己生病更加考验神经。疾病未能治愈,最终就导致生命的终结。近代以来,医疗手段不断进步,这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福祉。

  但在现实生活中,悖论却挥之不去。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现代医疗技术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却没有给予患者及其家人以幸福感。这种悖论何以形成?原因并不复杂,事实上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只是没有清晰地整理和表达出来。原因很简单,只有两个字:成本。

  说起成本,首先当然是经济成本。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先进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价格越高。这到底是一种必然,还是人为造成的?我们难以深究其所以然,但这就是一种残酷的现实。一方面是自己或者亲人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是高昂的费用,究竟如何选择?这就是痛苦。

  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医疗成本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患者本人以及亲属,还要在其他方面付出代价。比如说亲属在时间、精力方面,在精神痛苦和心理压力方面,都会产生莫大的困扰。而对于患者,延长生命的代价,往往与肉体和精神痛苦相伴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中叙述到,ICU中那些我们以为注射了镇静剂就没有意识的病人,其实经受并深切地感受着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这一悲惨的真实,令人不寒而栗。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事实是生命的延长和健康并不能画上等号,对于很多患者来讲,治愈只是医学意义上的,生命虽然延长,在生活中却不能够正常地作息行止,还是给本人和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这些都是成本。《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实际上就是因为细致入微且残酷地揭示了一个家庭在亲人患病治疗过程当中付出的成本。

  既然治疗就意味成本,那么就不用避讳,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对于公共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来讲,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这是一个太大的课题,此处不展开。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家庭,应该如何认识这些成本,如何做出选择。

  一个人对于自己疾病如何治疗、生命是否延续进行选择,是一件艰难并且痛苦的事,但终究是一项权利。既然是权利,就应该充分地、正确地行使。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在我们国家,患者本人往往不会去行使这个权利,被动地等待家人和医生的决定。这种情况应该有所改变了。笔者个人的观点是,一个人应该在自己能够进行自助选择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明确地知会亲人,告诉他们治疗的界限。

  还有很多情形,如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的那位岳父,没能在清醒的时候明确地告知,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亲人。对于亲人来讲,这是非常困难的选择。他的亲人选择了全力抢救,几乎不惜代价,因为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这无可厚非。但作为笔者个人,又不禁还是疑问,这样做就真的没有遗憾了吗?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笔者无意也无力给出答案,代他人做出选择。只是想说,在这样生死抉择的重大关头,认真地思考一下成本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成本,绝不仅仅是经济成本。坚持是爱;放弃,在很多时候,同样也是爱。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