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租房分期:变季付为月付,馅饼还是陷阱?

2018年07月03日 08:3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租房分期:变季付为月付,馅饼还是陷阱?

  正值租房高峰期,不少初入社会的毕业生都被“押一付三”的交租方式给难住了。为此,不少平台推出了租房分期的服务,将季付的房租改成月付,用以缓解租房者的房租压力。

  然而,融360今天发布的一份租房分期调查问卷显示,仅有8.52%的人使用过租房分期,高达55.18%的人甚至从未听说过租房分期。

  月付租金看起来可以减小租房者压力,可为何使用租房分期的人如此之少甚至多半人未听说过呢?对此,《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需求大但使用率低

  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宋终于在6月30日下午找到了房子。尽管小宋的月薪在1万元左右,每个月近3500元的房租依然让他有点吃不消。尤其是房租不是按月交付,而是押一付三,这更让小宋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租房“绑架”了。

  几经权衡下,小宋接受了中介的建议,选择向租房分期平台贷款,一次性支付全年房租给房东,然后每月按时还款给分期平台。

  “租房分期还不错,尤其是对我这种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没那么多钱交房租的,分期交租很合适。”小宋说。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租房分期就被业内人士看好。问卷结果显示,在北上广深,57.67%的人每月房租在2000元以上,34.31%的人每月租金占到工资收入的30%以上。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近日表示,2017年,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租金规模约为1.3万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面对万亿级市场,年年上涨的租金、实实在在的需求,租房分期曾被看成是最值得、最有前景的消费场景,短短两三年内涌现了30多家平台。

  但调查显示,仅有8.52%的人使用过租房分期。针对这一数据,融360分析师指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跟花呗、京东白条相比,租房分期产品知名度不太够,用户不知道不了解;二是这类产品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让用户不敢用。”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不少人实际上使用了租房分期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意识到。“有中介机构未告知租客实情,就将租客信息与网贷平台捆绑,让租客背上了贷款。”

  存在陷阱需注意防范

  利率不高,还能月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租房的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租房分期算下来确实挺划算。但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人使用租房分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其利率低,没有手续费。然而真相却是,小宋使用租房分期的实际贷款利率,并不像该平台宣称的那样一年只有6.27%,而是高达13.06%,是宣传利率的2倍多。也就是说,每月租金2000元的话,一年实际贷款费用就要3134元,相当于1年多交1个月的房租。

  不只是这家平台。融360调研了15种租房分期产品,发现有的产品月综合费率为2.5%,一年算下来名义年化利率高达30%。

  除了实际费用高之外,融360调研发现,目前各租房分期平台主要靠收取贷款利息和手续费来盈利。不过,很多宣称低利息低手续费的平台逾期费用都相当高。比如,某平台每日逾期费是贷款总额的万分之五,如果贷了10万元,每月光逾期费就高达1500元。

  值得一提的是,租房分期看起来使用很方便,但便利是有条件的。比如某租房分期平台协议显示,租户中途退租或转租,算违约,违约金将按照剩余房租总额的10%收取。这对于工作变动后需要换房的年轻人来说,成本还是很高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使用租房分期的风险还不止这些。不少分期平台都会上征信,一旦逾期的话,严重的会上征信黑名单,影响以后买房买车等。更有甚者,有的中介人员一次性拿走租户贷到的全年房租后,不按时交给房东,在房东不堪忍受要强制收房时,又要求租户搬出。

  对此,中消协律师团律师王惠娟对记者表示,如果在不知情或被误导的情况下,误用了租房分期产品,要积极收集贷款合同、中介人员承诺等相关证据进行维权。如果使用租房分期的话,一定要问清楚利率、服务费和其他费用、是否上征信、逾期费用等,尽量选择有自己房源的大平台,或者是跟大中介合作的分期平台,一般来说大平台更正规些,出现问题的概率要小些。(本报北京7月2日电)

杨召奎

【编辑:唐云云】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