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数字化乡村建设如何“加速度”?

2019年05月24日 16:51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 

  得数字者得乡村,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网民的26.7%,年增长率为6.2%。而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数字乡村战略”的全面部署引发高度关注以来,中国数字化乡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数字化乡村建设如何实现加速度?很多企业在市场化的探索过程中给出了答案。以江苏省企业汇通达为例,、从成立以来,汇通达一直聚焦农村领域,协同地方政府打造政企联盟构建数字化产业园区,与阿里等百家企业构建新商业生态,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科技改造农村商业环境。

  据透露,截至目前,汇通达在平台上的会员店已经突破11万家,累计完成 63 亿融资。在5月9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中,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专注农村市场的科技型独角兽企业。以汇通达为首的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领域的数字化价值正逐步凸显。

  乡村战略落地数字化需要坚实的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数字化落地,需要庞大的产业布局优势及领先的技术优势。以阿里为 代表的企业,在这方面值得借鉴。作为阿里的战略合作伙伴,汇通达模式基因上也天然自带科技属性:第一,站在全产业链的产业思维和视角去看待问题;第二,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方式去改造这个体系;第三,通过合作和赋能的方式,完成本地化业务的落地。汇通达一直聚焦用科技为农村商业上下游各端进行赋能,首创了全产业链共生的服务平台及运营模式。

  在覆盖“农村智能零售”及“产业互联网”两大核心领域的全链路、全场景的万亿级生态上,汇通达围绕“门店+互联网+物联网“、“产业+数据+资本”,不断打磨并形成了数据化的八大业务支柱。比如:以数字化技术、数据智能、机器智能等核心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全产业链端到端的数字化交易系统;针对不同角色,不同场景自主研发了“全场景全角色覆盖的数字化工具”;基于服务11万零售门店及农民家庭大数据,构建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农村大数据资产体系和农村产业链交易数据体系……

  2019年,汇通达与阿里云强强联手启动“S2B2C云原生项目”, 双方整合各自线上线下数据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一套服务供应链和乡镇小微实体的原生平台架构,加强了双方的农村数字化服务硬实力,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数字乡村战略的路径应该如何选择?

  在庞大的农村市场,要实现数字化是一个长远且艰巨的任务。

  汇通达打造了以数字化工具为全产业链交易服务的平台,以智能零售门店为核心触点,构建农村全产业链交易服务平台上的场景化数字工具,打造“实体门店+互联网”的全渠道智慧解决方案。线上完善汇通达商城、超级老板、汇掌柜等整套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线下对乡镇零售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将智能零售服务与智慧供应链打通,形成双向全产业链交易服务平台。

  基于数字化赋能“四端”的模式提升产业效能,汇通达为农民家庭、乡镇零售店、渠道商代理商、上游品牌商打造了全链路全方位赋能服务体系,其中包括了“三网合一”的运营服务组织、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全产业链端到端的数字化交易系统、全场景全角色覆盖的数字化工具等。一方面帮助会员店实现了数字化、互联网化,一方面将农村剩余资源盘活实现增收增富;同时,还帮助渠道、品牌商通过数字化技术与产业互联网的方法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同时,基于对农村商业多年的研究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汇通达为乡镇零售店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叠加的围绕乡镇零售店的 “人”、“货”、场”三个维度提供全面数字化改造、互联网营销服务,同时基于全面的农村消费大数据分析,实现反向定制商品与服务,倒置供应链生产,提高全产业效能,高效经营农民的需求与资源。

  而在乡村数字化建设落地上,汇通达因地制宜采用了政企合作的模式。通过与地区政府合作,建设农村数字产业园建设、培育当地数字化人才、推动“政+企+研”的广泛合作,形成一套可复制的合作模式,目前已与张家口、商洛、宁波、成都、天津等政府达成合作,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

  数字经济正前所未有地服务和赋能全社会,其带来的普惠性增长,改变着农村商业生态和社会的样貌。深耕平台化、服务化、数字化三大战略,是前沿科技创新与垂直下沉市场结合的大趋势,我们相信以阿里、汇通达为首的企业有望构建完善的农村商业形态与产业价值网络。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