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国政府称面签不影响中国留英学生签证通过率

2013年05月10日 14:18 来源:北青网 参与互动(0)
英国政府称面签不影响中国留英学生签证通过率
英国政府政策内阁部长奥利弗·莱特文。

  英国政府政策内阁部长奥利弗·莱特文表示:对于面签,中国学生无需感到害怕。此举不会影响中国学生和其他“真正的”国际学生“很高的签证通过率”。

  英国政府政策内阁部长奥利弗·莱特文5月8日在北京宣布,即日起在中国启动两项针对商务和旅游访客的签证新服务。

  同时,莱特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签证政策未来将面临“一紧三松”,并解释称英国签证政策之所以不断变化是为“提高签证效率”以及“方便申请人”。

  推出两项签证新服务

  新推出的两项服务是“VIP上门签证服务”和“护照返还服务”。“VIP上门签证服务”意味着英国签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前往“高价值商务客户”办公场所,为其提供生物信息采集和签证申请服务。英方希望通过此举方便繁忙人士办理赴英签证。

  当记者问及此项业务是否可能推广至商务以外的客户时,莱特文表示,这项业务成本很高,需要有资质的公司和团体支付上门服务的高昂费用。但是,如果申请人的确“很忙很富有”,那么或许也可以考虑提供相应服务。

  “护照返还服务”面向符合条件的“商务访客”和“团体游客”推出。此项服务允许客户在英国签证受理期间保留护照,以便于他们申请其他签证。此项服务也是付费项目,根据不同签证类型,申请者需支付260元或520元。

  此外,英国此前在中国推出的快速签证服务范围已扩大至12家签证申请中心的11家,并且现在申请第二层级技术移民者也可以使用此项快速签证服务。

  欢迎真正的中国学生

  记者同时了解到,6月起赴英学生办签证将进行面试。“去美国留学要面签,好可怕啊,幸好英国不用!”抱有这样想法的准留学生们需要留心准备接受签证中心的面试。今年4月29日起英国的学生签证开始试行抽查面签,试行后将于6月1日起变为“强制”。

  莱特文表示,英国欢迎真正的中国学生赴英就读。

  他向记者解释称,对于面签,中国学生无需感到害怕。此举不会影响中国学生和其他“真正的”国际学生“很高的签证通过率”。他称此举是为了防止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获取签证,实际是为了到英国非法打工牟利。

  据悉,这并非英国首次实行面签。

  以前一直有这一政策,但之后由于签证官主观判断存在误差等原因而取消。目前,这一环节又重新回到英国签证办理过程中。此举使得很多申请人措手不及,网络上各路专家开始为此支招。

  多年来,英国签证不止一次被指“朝令夕改”,莱特文也承认这一点,他认为签证程序的每一次改变都是为了“更加方便申请人”,“当不改变的时候就是政策已经完善了”。

  未来签证政策“一紧三松”

  对于未来赴英签证政策的“松紧度”问题,莱特文表示,英国将更加欢迎赴英旅游、投资和学习的人,这意味着旅游、商务和学生签证通过率将增长,但是对于赴英定居并“永远生活在英国”的人,签证将受到严格限制。

  英国使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公民申请英国签证的最新通过率是96%。自2009年以来,中国公民的签证申请量增加了75%。预计2013年英国将再次打破所有纪录,迎来超过35万的中国游客。

  本周访华期间,莱特文与一系列商业、旅游及教育行业代表进行会面,收集反馈意见,并就如何进一步增加英国作为旅游、经商、投资和学习目的地的机会进行了探讨。

  他说:“我很高兴来到中国,亲眼目睹英国签证申请业务的运行情况,并了解客户的需求。中国是英国优先发展的市场,我们也决心尽全力支持增长,并鼓励中国公民赴英观光和投资。”

  资料 英国签证政策十年之变

  2004年5月

  英国取消中国学生申请英国学生签证的面试环节,签证官只以申请人提交的签证材料来考虑申请人的签证申请,只有特殊情况申请人才会被要求面谈。

  2008年2月

  英国开始实行移民计分制,进一步强化用“客观标准”来审核申请材料的原则。内政部称这种通过客观的材料和标准而非主观判断来决定是否批准的系统更加透明、公正和便捷。

  2012年10月

  英国内政部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对留学申请者重新试行面试,但当时没有包括中国申请者。与此同时,移民计分制下重客观材料而非主观判断的政策基调开始出现转向。

  2013年6月

  所有在中国申请英国学生签证的学生都将进行面试。(岳菲菲)

【编辑:蔡晓晶】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