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破解肿瘤佑苍生 海归郭永军:今生只想做好一件事

2013年10月15日 15: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破解肿瘤佑苍生海归郭永军:今生只想做好一件事
郭永军院长在作报告中

  中新网郑州10月15日电 (记者 李朝栋)结识郭永军是在河南省侨联九届全会召开时,在会议休息的空挡。郭永军是河南省引进的博士人才,现任河南省肿瘤研究院名誉院长、基础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其实我的经历很简单,从一个农民的孩子,上学、考学、最后按家人的意见上了医学院,毕业后又考研、考博、出国做研究,16年后,回国学以致用,这就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这是记者采访郭永军时,他对自己的总结。

  “再难的事总要有人去做才行”

  “今生注定要和医学结缘,进军肿瘤我别无选择!”郭永军用很沉稳的语气告诉记者。当记者问及他为何去研究和攻克人们谈之色变的肿瘤时,他马上说,“正因为人们都害怕它,作为一个学医者就应该有勇气去征服它,再难的事总要有人去做才行,只有去做了也才能取得进展和成效。”他微笑着看了看记者,“为什么到现在肿瘤还没有得到遏制,就是因为肿瘤发病的真正原因还没有找到,发病机制还没搞清。”看到记者似懂非懂的眼神,他微微一笑,“我研究的,通俗点说就是肿瘤是如何发生的。”

  那还是在上大学时,他就萌发了要向人类健康的天敌肿瘤挑战的想法,之后他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路。

  研究中他发现,虽然肿瘤发病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基因的改变,再加上环境的诱发,最终导致了肿瘤的形成,这是他认可并重点加以研究的。

  “科学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懒惰,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一个环节。”于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极为简单和枯燥,除了实验室还是实验室,任凭室外冬去春来。“就像技术工人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失败、重复、再失败,偶尔成功,还是要多次重复,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重复和验证,偶然现象不是科学。”他说。

  就是这样,一晃就是16年。

  终于,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出了一种物质,可以抑制肿瘤,但他们又发现,这类物质用于治疗肿瘤,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超出了人体能够负荷的程度。看到胜利曙光的他们在兴奋之余更加努力攻关,转入研究有没有可以联合使用的药物,在相互起作用中,强化效果,抵消副作用?于是,又是多少次的试验、总结,再试验、再总结,他们发现,人们常用的阿司匹林与之联合使用,可有这方面的作用,且能减轻毒副作用,可用于某些肿瘤的治疗,特别是预防。

  郭院长说,也就在他们得出这个结论不久,美国的另外两家独立研究室也得出同样的结果。

  “回国让研究成果造福祖国人民”

  成果的出现,引起巨大轰动。他随之也成了知名人物。祝贺的、求教的、交流的络绎不绝,其中不乏高薪聘用和竭力挽留的人员和机构。面对这一切,他说他没有常人想象中的那么狂热和兴奋,他认为他还没有成功,他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他已经知道人种之间的差异,势必导致基因有差异,一种基因改变的几率越高,某种方法对他们来说越有效。他在研究中得知,中国人具有这种基因改变的比例最高,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个研究结果复制回国,获益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国人。

  “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我要把实验室里的成功搬回中国。”发现基因的差异以及想到可以利用自己的研究结果造福国人,这让他很兴奋,也让他毅然放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研究工作,决定回国。

  推广高危人群早期筛查 防重于治造福百姓

  回国后的郭永军,首先把靶向治疗和早期筛查作为工作重点。他开建了河南省首家肿瘤遗传咨询门诊。教会更多的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患病几率有多高?又如何预防肿瘤发生在自己身上?他通过这个双向通道,一方面把研究室的成果转化到临床,指导患者做检查、做预防、做治疗,另一方面,也帮他收集了更多患者的第一手资料用于科研。

  他向记者举例说,他曾遇到两个家里有五个肿瘤患者咨询者,其中一家是两个乳腺癌,三个食管癌。另一家是五个都是肝癌。他说通过这些典型的案例,研究这些发病有聚集性的肿瘤家族的遗传基因,对于找到肿瘤基因非常有价值。对于肿瘤的高危人群,郭永军会建议他们去做基因检测,一是做早期筛查,二是做患病几率的预期。

  不久前,郭永军与其他专家一起组成的团队,救治了河南省目前发病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患者只有10岁,郭永军给他做了基因检测,最终,靶向药物表现异常突出,一个疗程结束,显微镜下已经找不到癌细胞。

  “愿意做一个基层的医疗工作者”

  如今的郭永军,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累的渠道,为河南省医疗界穿针引线,搭建了多个与国际一流公司、医疗机构合作的平台,引进最先进的设备、与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合作研究等。他还组织了“博士论坛”,让很多归国回来的医疗工作者一起讨论、分享。

  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医学工作者,郭永军只想穷其一生做好攻克肿瘤这一件事。他一直对他的下属和学生们说:“科研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来的,一项科研是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的,我们现在做的研究项目,也许在我退休之前甚至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成果,但你们或者你们的下一代总能看到,我们现在的一个正确的发现,最终会被证实对人有益,这就够了。路走对了,当然很高兴,不对了,至少也告诉下一个找路的人,此路不通。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一个诺贝尔奖就是一个金字塔,塔尖上只有一个人,但下面有无数个基层的人为这个研究结果做出过贡献。我就愿意做一个这样基层的医疗工作者。”(完)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