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政策红利扎堆释放新机遇 文创海归如何顺势而为?

2014年11月13日 15: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快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今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创业的海归,应该尽快熟悉相关的扶持政策,顺势而为。

  跻身文创人才计划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核心、最稀缺的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以创意和创新为驱动力,以人力资源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表征和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

  文化部计划在5年内重点扶持5000名青年创业创意人才,建设创业创意人才库。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各类支持平台,建设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实践基地。今年6月份,北京市设立了首批30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副主任赵峰称,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并在回国后从这一行业入手创业。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董事长张文宁表示:“许多海归都拥有很好的创意,我们园区希望多与文化创意类的项目合作。”中关村博雅留学人员创业园启动实施了“文化科技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并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瑞士、芬兰、瑞典及东盟等地,开展系列产业高层次引才与培育工作的政策宣传。现已成功聚集、培育了一批入选“人才计划”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寻求文化金融支持

  海归文创人才往往怀揣很好的创意,却苦于找不到投资方。还有一些海归文创企业在把产品推向市场前,就因为资金链断裂倒下了。宁波市留学生创业园副主任王志云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资本积累不够,缺乏融资渠道。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认识度不高,以往政府和投资者对其大多持谨慎态度。国务院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发挥文化产业、金融、财政政策协同作用,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

  今年9月份,南京市已率先试水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文化金融创新,根据文化产业特点“度身定制”文化金融产品。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也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签订了打造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的意向书。据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副主任赵峰透露,“近年来,北京市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到海归创业的‘普惠政策’中了,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鼓励政策。”

  除了政府,商业投资者也看好文化创意产业今后的发展。真格基金的刘元就表示“今年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资本过分供应的年份。一个好的创意加一个优质的团队,会有很多投资商抢着去投资的,而且项目估值比往年高很多。”

  今后,海归文创人才创业或将不再“差钱”。

  用好各类交流平台

  海归跨文化的背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留学经历为海归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创意往往因此而产生。另一方面,长时间身居海外也使得海归对国内文化需求状况形成认识断层,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创意“不接地气”。

  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北京)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已愈加成熟。众多海归设计师、动漫制作者、艺术家在这些平台上与本土经理人达成合作。

  有专家就建议,搭建各类文化交流平台,为海归文创人才与本土文化产业经理人创造推广和交易环境。进而建立起本土经理人和海归文创人才团队联手创业的发展模式,使本土人才和海归相结合,让国外创意和商业模式“本土化”。

  注重文化科技协同

  “从国内的角度来说,这两年越来越重视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北京,这被称为‘两个轮子’的发展。一个是科技,一个是文化。”在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时,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副主任赵峰如是说。

  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于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双向深度融合,依托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国务院《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提升文化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

  根据国内有关调查,70%的海归创业企业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掌握高科技一直以来是海归创业的优势所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上,海归如果可以延续这一优势,将更容易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成功。(赵占杰 武妍文)

【编辑:杨斌】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