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分专项“高分一号”任务实施纪实

2013年12月30日 18: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 题:高分专项高分一号任务实施纪实

  作者 邱学雷

  12月30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的投入使用是高分专项的重大成果,对于促进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的国产化,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推进,人类仅凭眼见、耳听的感知已远不能满足对信息的需求,更无法适应对生存环境变化的认知。1999年12月18日,美国地球观测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大地母亲”(Terra)发射升空,该遥感卫星能同时采集地球大气、陆地、海洋和太阳能量平衡等信息。

  2010年10月,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启动了高分一号卫星工程立项综合论证工作。2011年6月,国防科工局、财政部联合批复卫星工程立项,高分一号任务正式启动。

  “高分卫星是百家星、百户星。每颗卫星都是高价值的,如果应用搞不好,高分卫星等于没搞,更没有必要搞”,高分专项工程原领导小组组长马兴瑞说。

  基于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分一号卫星配置了2台分辨率为2米全色/8米多光谱的高分辨率相机和4台分辨率为16米的多光谱中分辨率宽幅相机,需要实现中高分辨率和宽幅成像能力的结合。

  此外,为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技术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做出了“进一步提升低轨遥感卫星寿命,将卫星的在轨寿命由5年提高到8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决定”。

  虽然在此前遥感卫星的研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基础,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攻克诸多技术难关,完成卫星、运载火箭研制,使发射场、地面、测控、应用系统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能力,仍有不小的困难。

  工程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强调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强高分专项工程的质量可靠性工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分一号任务质量复查和发射准备阶段质量工作的通知》等,使所有参研参试单位质量意识得到强化,做到确保产品不带任何疑点、不存任何隐患、不留任何遗憾。

  经过几百个不眠之夜的努力,2013年4月26日,初春的酒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伴随着长征二号丁火箭的巨大轰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高分专项工程建设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在5个月的在轨测试期间,高分一号圆满完成了各项测试内容。测试结果表明,高分一号功能、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

  高分专项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参研参试单位众多,需要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在任务实施中,工程领导小组充分借鉴相关重大专项工程管理经验,努力创新高分专项组织管理的新方法,积极探索我国应用卫星管理的新模式。

  工程领导小组在借鉴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任命了总师和总指挥,建立了工程两总管理体系;健全工程实施管理规则,印发了《高分专项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工程“两总”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使整个工程管理规范化、有序化;建立了联络员会、总师专题会、联络员联系人会等协调机制,为科学决策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加快推进高分专项工程的实施,领导小组探索并创新了高分专项组织管理的机制体制,深入开展与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在人才、技术和保障设施上的优势。

  在高分专项任务实施过程中,采用工程预研和型号研制的探索结合,把各项成果通过工程预研进行提前验证,不仅大大缩短了工程研制时间,也对方案的可行性、完整性,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高分一号从立项研制到任务即将发射所需时间非常短,仅仅两年的时间。在这其中,工程预研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悉,高分专项所有卫星工程,包括地面系统建设之前,都安排了工程预研。

  为充分发挥高分一号卫星的功能和效益,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星多用户模式,打破了单一用户的业主制模式,改变了卫星的部门性概念,使每一颗卫星更加有效地拓展了服务空间和应用领域。高分一号卫星的用户除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三个部门主用户外,还包括水利部、林业局等其他15个行业部委以及各省市地方政府与企业。

  “高分一号卫星可满足多种空间分辨率、多种光谱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需求。既可为环保部门提供上2米分辨率60公里幅宽的影像图,也可以为农业部门提供16米分辨率,800公里幅宽的影像图”,高分专项工程副总指挥、高分专项办公室主任王承文说。(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