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律师称玉兔掠夺宇宙资源 美媒:应向玉兔致敬

2014年02月14日 08:27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美媒呼吁向“玉兔”致敬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玉兔”故障?中国官方13日称“玉兔”出现机构控制异常,但并未对故障原因给出明确说法,同样好奇的外国媒体给出的原因也仅停留在猜测的程度。美国“空间”网站说,“玉兔”到底经历了什么目前不得而知,但月球表面无处不在的月尘恐是罪魁祸首。加拿大地理学家斯图克说,在极度寒冷(零下100多摄氏度)的月夜来临前,“玉兔”装有摄像头的桅杆应是收回的,并被一块收起的太阳能板包住,这样围起来的空间有利于依靠核动力保持温暖,另一块太阳能板则用于在日出时捕捉阳光。但第一块太阳能板在收起时好像出了故障,导致摄像头等设备暴露在极寒中,极易损坏。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航天专家13日对《环球时报》说,月球表面受太阳紫外线辐射影响,月壤细粒会周期性升起,由于月球重力只有地球1/6,“玉兔”在其100多米月表行进过程中也易激起月壤细粒,形成月尘。月尘可能进入甚至覆盖月球车载仪器设备,一旦附着很难清除就可能引发很多故障。他还表示,人类自1958年至今共进行过130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67次,成功率不到52%。

  “中国的月球车坏了?或许中国人改派另一只兔子上去把它埋了。”12日,美国互联网上有网友发出这样的调侃。本月初,以政治讽刺出名的美国主播约翰·斯图尔特也曾在其《每日秀》节目中嘲笑比美国晚登月数十年的中国“玉兔”这么快就“死”在月球上。与之相比,更多美国科技类媒体在称赞“玉兔”的成功。休斯敦月球与天体研究所科学家斯普蒂斯在给《纽约时报》的邮件中称,中国嫦娥三号的真正任务是实现月表软着陆,这一点已经实现,因此人们可以认为中国已完成初步目标。美国科技网站“地球天空”说,不论“玉兔”最终命运如何,都要向它和它的制造者脱帽致敬。

  近日,日本律师作花知志公开撰文,指责中国“玉兔”赴月是为掠夺属于全人类的宇宙资源,并呼吁国际社会就此立法保护人类共同财产。美国NASA顾问委员会委员约翰·劳斯顿13日则委托《环球时报》表达对“玉兔”苏醒的祝贺。他说,在人类探索外太空过程中,有胜利有挫折,出现反复是正常的现象。美国早在40多年前“阿波罗”登月进程中也曾出现过多次险情,但仍以胜利告终。希望“玉兔”接下来一切顺利,完成预期任务。

  中国国防科工局13日称,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并成功获取大量的科学数据,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目标已经实现。

  谁在帮“玉兔”卖萌?

  “小兔子醒过来了,它可以过元宵节和情人节了”,“你是准备和好奇号(NASA的火星探测器)约会吗?”列举中国微博上这些留言的BBC和CNN称,“玉兔”在情人节前夕醒来令许多中国人感动。事实上,自1月25日宣布出现故障以来,许多中国网民一直在为“玉兔”加油祝福。

  “啊……我坏掉了”,很多中国人得知“玉兔故障”的消息,也是源于“月球车玉兔”1月25日发布的这条微博。自“玉兔”随嫦娥三号升空以来,“月球车玉兔”这个将“玉兔号”拟人化的微博几乎总能和中国官方“玉兔”消息的公布保持同步。美国“空间”网站说,当“月球车玉兔”的微博用第一人称宣布自己“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这种方式帮助它赢得广大中国公众的支持,NASA也借助名为“火星好奇号”的推特,更有效地实现了人与机器在情感上的互联。

  “月球车玉兔”的发布者是谁?其微博账号上对自己的 简介只有一句“月球是目的地,地球是家乡”。由于该账号关注的账号只有“好奇号火星车”、“果壳网”与“新华-我报道”,外界有怀疑认为该账号并非来自官方,而是由科技网站果壳网执笔。《环球时报》记者13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国防科工局并未就“玉兔”动态开设官方微博,也没有以微博形式发布官方消息的惯例。记者随后致电果壳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对“玉兔”微博卖萌的情况是了解的,但暂不予评论,今后如有机会再择机发布。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日本记者 柳直 孙秀萍 环球时报记者 刘扬 刘洋 温燕 陈一】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