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智库:中国大陆应撤1/5对台导弹 美控制对台军售

2014年02月14日 09:14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东西方研究所副总裁方大为。

  美国智库“东西方研究所”最近向美国对外决策部门递交了一份名为《穿针引线》的政策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在保持现有的对台政策框架不变的情况下,“精确调整对台出售武器规模”。这是美国智库首次把针对美国政府的有关中美核心问题的具体政策建议公布于众。在当前中美关系正进入微妙变化之际,这一报告引起中美及亚太战略界高度关注,被认为很可能带来中美关系的“一大步”。东西方研究所是美国冷战后期成立的旨在推动西方与苏联对话的独立智囊机构。冷战后,主要致力于促进美国及西方与中国等新兴大国之间的对话,是美国具有官方背景、对政府决策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之一。该研究报告执笔人方大为(David J. Firestein,方大为是其中文名)是东西方研究所副总裁和高级研究员,曾任美国国务院主管亚太的官员。方大为12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如果在这一问题上的外交政策调整能实现,将是美中“默契的同时单边主义”朝着积极的方向进了一步。

  “默契的同时单边主义”

  环球时报:您提出的“默契的同时单边主义”是什么意思?

  方大为:我们在政策建议方面,引入了全新的“同时单边主义”这一战略外交新概念。以往,由于美国对台湾的六项保证政策,以及双方“信息不对称性”,中美在这方面的沟通不会走很远。我们新提议的实质,有一些美中学者称为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实行“封顶限制”:中美双边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有默契地同时采取单边的政策行动。这样的策略有利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落实,因为双方是几乎同时行动的,任何方面都不能指责中美之间做了一个“政治交易”。此外,就对等安排而言,我们建议美国减少对台售武的实际交付规模,根据通货膨胀调整,每年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实际规模不得超过9.41亿美元(大体相当于30年前的水平)。同时,我们希望看见中国在东南沿海部署的瞄准台湾的短程导弹的数量能够削减1/5。因为这是存在默契的各自单边的行动,因此,对中美的外交决策部门而言,他们还是有信心各自后退一步,同时,在实际上,把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争执矛盾化解并在外交上向前推进一步。

  就我们这份报告而言,我们研究和分析了美国武器出售,特别是美国实际支付给台湾武器的所有数据,此前没有人系统地接触过和研究过这些数据。我们对美国对台售武规模的上限给出具体的量化建议,而且根据中美1982年的联合公报的原则作出具体的调整。当年签署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就认为,这项研究让中美间的这个核心议题首次“公之于众”,不再神秘。

  环球时报:您认为,从美国的立场角度看,真的能够实现这种“默契的同时单边主义”吗?

  方大为:就我们的政策提议而言,我们与华盛顿、北京、台北的圈内人士征询了意见与看法,特别是和支持这个政策与强烈反对这个政策的人士征询了意见。多数人士的反应是平静与平和,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反应。当然也有一些人担忧,任何关于美国减少对台出售武器的决定都有可能打破整体的势力均衡,可能会给中国大陆与台湾方面都发出一个错误的、象征性的信号,误以为美国在减少对台湾的承诺。

  曾有不少国际问题观察家问我们,是否“商业利益”是美国对台出售武器政策的主要驱动力,我们不这样认为。但是不是考量的一个因素?也的确是。是否是决定性的驱动力?目前不好说。事实上,我们认为中美台三方关系的驱动力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巨大的“意识形态”差异。只要这样巨大的政治与制度方面的差异继续存在,美国对台出售武器就会继续。在两岸政治与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情况下,从中独立分离出一个美国对台售武的“终极解决”方案是难以实现的。

  环球时报:您这份报告中所反映的政策建议是各方的真实想法吗?

  方大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华盛顿、台北与北京圈内最资深的外交与战略家进行了咨询与沟通。这个过程是有君子保密协定的,否则,他们都不会说真话,不会分享深刻的见解。所以,我不能点出具体的名字。但各方的观点在报告中都有反映。总体而言,各方都公平认真地倾听,并保持开放的态度。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人,无论从北京,还是台北与华盛顿,否定我们,企图阻止我们的努力,让报告“挂掉”。

  环球时报:根据您对美国外交决策过程的熟谙,您认为你们的建议能得到最终的政策落实吗?

  方大为:我们的研究报告做了具体的可行的政策建议,并传递给了中美有关方面。据我所知,华盛顿与北京的有关方面都收到了报告,并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在华盛顿,关于政策行动的具体方案归属于美国的一些政府行政部门主管,比如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最终要美国总统拍板。尽管美国国会不是主要决策主体,但计划需要国会正式批准的。我们尊重美国国会在这个问题上的角色与感受,并通过努力,使美国国会领导人对我们的政策提议“事先知情”。与此同时,我们向中国有关部门官员就研究结论与建议做了通报。中方如何评价与对待是中国的事情。不过,就我们所知,中方对我们的提议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件事一件事做成与夯实”

  环球时报: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访问亚洲,但据称他这次访问目的地不包括中国,引起外界的各种猜测。在您看来,中美关系面临的难点与挑战有哪些?

  方大为:奥巴马总统将访问亚洲,尽管具体行程尚未宣布,但迄今为止,没听说奥巴马会访问中国,也不知道他会何时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进行下一次会见。当然,就我们的政策新提议而言,奥巴马总统即使了解,他也不能与中方领导人展开实质探讨,因为美国对台六项保证会阻止他那样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烈建议,中美采取“同时单边主义”的外交手段来往前改善与推进。

  在中美关系方面,奥巴马总统需要继续在高层保持与中国开放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他主要能够做的,也是他一直坚持在做的。中美首脑的庄园外交就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尽管中美关系整体而言往前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其中,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方案也许会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在东海与南海争端上,特别是在南海方面的紧张态势会挑战中美关系。此外,网络间谍问题和包括知识版权保护在内的贸易摩擦问题,以及在媒体自由与人权方面都是一直面临的难题。我对网络问题尤其感到不安与不乐观。

  环球时报:中美在官方层面从去年开始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您对这一新提法下的中美关系如何看?

  方大为:中方花了很多力量在强调一个想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尽管中美在广泛的官方层面对此都有提及,但是,我个人在华盛顿并没有听到多少真正的回应。华盛顿的圈内人士大部分还是认为外交政策主要受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与价值观的驱动,有时候为了价值观,也会在国家利益方面妥协。中美关系在未来十年与几十年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两国利益关系的重合与分化。在这个趋势中,利益的重合与分化也是根据一个议题与一个议题而来的,根据一个具体的案例与一个具体的案例而来的。如果中美利益重合,摩擦就会减少。利益分化,摩擦就会增加。我不认为任何新的想法会根本上改变这个大国关系发展态势的实质。对美国决策者而言,新型大国关系还是有些太理论,不明确其所指。我认为,在当前阶段,中国与美国都还是会按照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处理对外事务。中美之间“一件事一件事地做成与夯实”是推进中美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往前走的唯一现实的路径。中美关系在质量上取得进一步改善意味着中美有更广阔的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或者更高水平的超过此前任何时期的战略互信。一件事一件事地做成与夯实中美关系未必是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必要的选择,但一定是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环球时报:您对中国新领导层一年来的对内对外政策有何印象深刻之处?

  方大为:中国新领导人集体上台一年来对世界展现了他们的承诺: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扩大内需为基础的经济改革,抵制与打击腐败,并且启动了“中国梦”。中国在反腐败方面的作为是有目共睹的。正如中国领导人们在不同场合所说的那样,中国的腐败问题,已经严重拖延了中国过去在很多领域的改革进程。如果中国最高领导层能坚决处理好国内腐败问题,我认为长期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政治发展都会因此而带来意义深远的巨大回报。

  环球时报:美国不仅计划出售武器给台湾,还大量出售给日本,被认为是要遏制中国。请问奥巴马总统对华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方大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还会出售武器给台湾。不过,美国还没有出售F-16C/D战斗机以及一些更高端的武器给台湾。美国两党存在广泛的共识,要继续出售台湾武器,以帮助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所以,对台出售武器的政策不能用来衡量与评价美国总统对华的真实战略意图。所有的美国总统都出售数量与价值不菲的武器给台湾,平均而言,是每年10亿美元的规模。衡量美国总统对华真实意图的一个更好的测试方法,或许是看他本人究竟愿意花费多少个人时间与精力与相关方沟通,并为这方面的关系确定基调。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认为,奥巴马总统是近些年来,真正愿意为改善中美关系作出贡献与推动的美国总统。(魏莱)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