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干部忧虑国人海洋意识:退役功勋舰艇保养不善

2014年02月20日 09:40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参与互动(0)

  戴着老花镜,手握钢笔,一位71岁的老人正俯首案头,认真书写自己的“海洋梦”。他叫李延,是湖南省司法厅一名普通退休干部。2月8日,在李延家中,记者见到了他耗时近半年起草的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建议文稿。

  虽不是“海洋人”,却倾心海洋教育事业;虽身在内地,却大声疾呼加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李延虽已退休且已年逾古稀,但更忙了。书桌上的一沓手写建议稿,记录了他关于海洋的“蓝色梦想”。

  从北到南 与海结缘

  采访李延时,长沙正下着濛濛细雨,气温很低,但他坚持要带记者去湘江边的橘子洲头转转。他说:“以前,我经常在这里游泳。”李延站在湘江边,穿过尘封的岁月,回忆着童年时与海洋结下的不解情缘。

  对于海洋的热爱,很早便在李延身上显现出来。

  1943年,李延出生在延安,父母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1946年秋,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弟弟从延安出发,去投奔在哈尔滨工作的父亲。在松花江边,他第一次吃到了深海大马哈鱼,第一次知道大马哈鱼是在黑龙江流域的淡水里产卵,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这给年幼的李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7年,李延的哥哥当时就读的东北军区子弟学校统一发校服。哥哥穿回家一套用上好的呢料精心缝制的海军服,又标致又帅气,这让李延羡慕不已。后来,哥哥把这套海军服送给了李延,他穿上后感觉自己就像一名小海军。

  1950年,李延随父亲辗转来到武汉。在学校里,他学会并爱上了游泳。也就是从那时起,能在大海里游泳成为李延心中的梦想。

  1958年,在广州工作的父亲去海南出差,给李延带回了两个乒乓球大小的海龟蛋。蛋壳圆圆软软的,富有弹性,令他爱不释手。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李延后来又接触到了更多的海产品,这让他更加向往大海。

  1961年李延在广州参军入伍,而他所在的部队恰巧就在海边,他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与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与海结下情缘。他说:“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海里游泳。有时还要喝点海水,尝尝海的味道。”

  1970年李延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长沙。虽然回到了内陆城市,但游泳的习惯被他保持了下来。闲暇之余,他都会去湘江橘子洲头游泳。“没有从事与海洋相关的工作,我觉得遗憾。在湘江里游游泳,就算是种弥补了。”李延说。

  海洋意识 现状堪忧

  国人尤其是内地人海洋知识的匮乏,让李延深感忧虑。

  1987年李延到深圳出差,在海边游泳时捡了两纸盒的贝壳。2013年夏天,他将贝壳送给了在他家度假的读小学的农村孩子。开学时,孩子将贝壳带到学校给同学们看,大家都称奇,人人都想要,这些孩子从没见过这些东西。

  同年夏天,李延将吃海鲜时特意留的17个花螺贝壳带去乡下。有一天,农村的亲戚打来电话问:“送来的海鲜怎么吃?”,原来他的这位亲戚试图烹煮已吃空的螺壳,闹了个大笑话。除了这些无奈,还有令李延痛心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海舰队将一艘退役的鱼雷艇赠给长沙市政府,政府指定其在烈士公园年嘉湖上运营,作为国防教育基地供游人参观和游湖之用。2013年10月,因年久失修,这艘服役多年的鱼雷艇侧翻在水中,现搁浅在湖边。

  2005年1月,邓小平南巡乘坐的军舰“宁明”号退役后,南海舰队将其赠与湖南湘潭,用于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而今,这艘昔日风光无限的军舰锈迹斑斑,冰冷地躺在湘江白沙洲段一处岸堤旁,舰艇上一些重要的零部件已不见了踪影。

  明朝航海家郑和有句名言:欲国家之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根据调查显示,在谈到中国国土面积时,大多数人仅知道960万平方公里的“黄色国土”,却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公众海洋意识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李延感叹道。

  古稀之年 追梦海洋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后,作为一名“红二代”,70岁的李延坐不住了,他决心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此,阅读有关报刊、收集有关资料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店、国防教育展馆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是我在2000年买的《学生世界地图》,你看这上面标注的各大洋暖流、寒流,郑和航海线路,麦哲伦船队航海线路,我国南极科考站,等等,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但是现在这样的地图早就不发行了。”李延边说边摇头,他强烈建议“这样的好地图一定要再版!”

  有一天,他在长沙的旧书店里意外地发现了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海洋图书。当时,他仿佛被定住了一样,看着这些书他就走不动了。他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其中一部分,把书抱回了家。没买下的,他将其放到了书店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就在记者发稿前,李延打来电话说:“刚刚去书店把之前‘藏下’的书给买回来了。等我看完,我就把这些书捐给乡下的孩子,放在我个人手里可惜了。”

  李延说如今他也有了关于海洋的“蓝色梦想”。他的梦想之一,就是做好青少年海洋教育。他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要让他们从小就知道,96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陆地面积,另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2013年暑假,李延带着农村亲戚家的孩子去了长沙海底世界,看到各种神奇的海洋生物,孩子激动得两眼放光,李延也备感欣慰。

  据李延了解,如今不仅缺乏大量适合孩子阅读的海洋类书籍,有关海洋的影视剧也难觅踪影。为此,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省市电视台能播放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他说:“1980年夏天,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这部片子,我和女儿都至今难忘。”在李延看来,这种优秀的海洋题材影视剧非常适合孩子观看,也容易激发他们去探寻深海奥秘的热情。

  李延说,他还有个“海洋梦”是替湖南的孩子们做的,那就是“滨海城市的海洋教育搞得那么好,能否在湖南也建一个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传承教育 为海奔忙

  在李延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沓手写建议稿,以及《海底两万里》《珍爱海洋国土》《海洋居民联欢会》等几十本已经发黄的旧版海洋连环画册和图书,还有一些登载过海洋新闻的报刊、杂志,还有一幅1999年出版的《学生世界地图》……看得出老人对海洋教育的用心和专注。

  李延的儿女们都非常支持李延现在所做的事情。李延不会用电脑,他手写的建议文稿都由女儿帮他打印。受父亲影响,儿子也渐渐开始关注海洋,最近他一直在阅读《海权论》。读到兴奋处,还会和李延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采访期间,李延看上去略显疲惫。他女儿说:“我爸爸的心脏一直不太好。”有些人不理解李延的做法,说:“你既然退休了,就好好休息,还操那么多心干啥?”李延却说:“学雷锋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都是应该的。”

  莫道夕阳晚,为霞尚满天。李延虽已年过古稀,但仍为我国海洋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奔忙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像他这个年纪的人,还能走,还能写,还能为国家尽点力,就很满足了。

  记者手记

  信仰的力量

  初见李延,我感觉他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人,亲切如邻家爷爷。而随着采访的深入,真正走近他、了解他之后,我的心灵被震撼了。从李延的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他用“学雷锋做好事”来回应不理解他的人,为党和国家多做好事,正是他朴素的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海洋强国建设亦是如此。我们现在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国人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海洋文化教育还远远不够。如果公众从心理上、精神上依然远离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就只能是空谈。

  尽管李老所做的这些事情,看起来不那么耀眼,却深藏“大信仰”、胸怀“大海洋”,让我深深感受到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一名普通退休干部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诚。

  为国家尽心,为民族效劳,为海洋教育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丰富了这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我们由衷为李老喝彩,因为他用自己那颗火热的心点燃了人生的晚霞。(记者 朱彧 文/图)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