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乌克兰国民近卫军被曝有极右分子 系美军援重点

2014年04月28日 08:50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俄新社27日援引乌克兰内务部新闻处的消息称,乌克兰国民近卫军近日全面封锁乌克兰顿涅茨克州斯拉维扬斯克市。此前,由于许多乌克兰军人拒绝镇压东部亲俄武装分子,因此,主要由亲西方的强硬反俄人员组成的国民近卫军成为与东-南部民兵组织作战的主要力量。这支部队在乌克兰军事力量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由什么样的人员构成,为什么正规军不愿参与的清剿行动,他们反而乐于冲在第一线呢?

  乌临时组建的反恐突击队

  作为“第二军队”,乌克兰国民近卫军的历史几乎与这个国家同步,早在1991年11月4日,当时的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就通过第1775-12号决议,在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内务部队基础上组建国民近卫军,任务是维护国家秩序,打击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2000年1月,最高拉达又颁布第1363-16号决议,决定解散该部队。2014年乌克兰局势动荡后,特别是2月乌克兰正规军在俄罗斯闪电夺取克里米亚过程中无所作为令乌执政当局大受震动。3月13日乌克兰议会以262票的高支持率通过了《乌克兰国民近卫军法》,规定将以乌克兰内务部所辖内卫部队为基础组建国民近卫军。按照新通过的法律,国民近卫军由内务部领导,任务包括与其他护法机构共同保障国家安全和边界防护,制止恐怖主义活动和非法武装团伙活动等。

  《环球时报》记者在乌克兰东部采访时,遇到的乌克兰政府方面的武装力量明显分成两类:一是隶属于国防部的正规军,二是武装警察、防暴警、反恐突击队和新组建的国民近卫军。在面对亲俄武装时,正规军和警察几乎没有行动的愿望,士气也相当低落,因此,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军事行动几乎全靠刚刚于今年3月13日组建的国民近卫军执行。

  据《环球时报》记者从乌克兰内部渠道了解的情况,乌克兰近卫军独立于正规军和警察,是一支完全独立的新型武装力量。按一名指挥官的说法:“多数自愿参军的人都有作战经验,他们中不少人参加过基辅独立广场保卫人民权力和自由的行动。”不过,在近卫军的首度演习中,多数应征者却显示出没有任何的军事经验,甚至不会使用冲锋枪。一名入伍者承认:“我们不得不从新兵开始,花了两个星期学习怎么用枪、军队的纪律和战术如何展开。之后,我们还要学开车,操纵火箭炮、机枪。”

  极右组织人员被招募其中?

  近卫军的征募条件相当宽松。一名征兵军官告诉俄新社记者:“你只需要签一份3至5年的服役合同,每个月就能领到1800格里夫纳(约合300美元)的薪水,对入伍者的要求是健康,没有犯罪记录,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安德烈·帕鲁比表示,截至目前,国民近卫军已有3.2万人,近两周内还将动员约两万人参加。4月6日,国民近卫军第1营正式成立,该营由500名年龄18岁至55岁的人员组成。乌克兰内务部长称,如果需要,国民近卫军有望扩编到15万人。

  俄新社披露,国民近卫军主要收编那些原来在基辅独立广场上抗议亚努科维奇政权的示威者、极端民族组织“右岸”成员和预备役军人,因为政治上比斗志涣散的正规军更可靠,因此乌克兰临时政府给予其极大优待,给近卫军新拨7亿美元国防预算维持运转。

  有分析称,“右岸”组织成员多来自乌克兰充满仇俄传统的各州。该组织有不少成员是参加过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的老兵,组织军事化色彩浓重,今年初旨在推翻亚努科维奇政权的基辅街头流血中,“右岸”成员扮演了生力军和敢死队的角色,与前来清场的“金雕”特种部队斗得你死我活。

  装备水平比肩正规军

  俄新社27日获得的一组卫星照片清晰显示,在乌克兰邻近俄罗斯边境的地区和顿涅茨克州斯拉维扬斯克附近都有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军队集结。消息人士表示,这支集团军人数超过1.5万人,由乌克兰军队和近卫军组成,装备约160辆坦克、230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150门火炮、迫击炮和多管火箭炮。俄国防部消息人士对这组照片评论说,这些照片证明,斯拉维扬斯克附近正在形成集团军,“目的是从地球上使整座城市消失,包括城市内的居民”。

  《环球时报》记者从乌东部一名记者那里得知,近卫军是美国军事援助的重点目标,因为基辅的临时政府不太信任军队和警察的忠诚度。不过,许多与极端组织有关的青年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引发东部民众的担心。

    【环球时报赴乌克兰特派记者 邱永峥 特约记者 罗山爱 柳玉鹏】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