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美为让日本放心宁可惹怒中国 或形成准冷战

2014年04月30日 11:28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4月30日文章,原题:中美日三边关系的“准冷战”及其影响 

      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4月25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第一次以双方首脑的正式文件形式确认了美国对于钓鱼岛安全义务。围绕岛争,中美日三边关系似乎更像朝着准冷战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三方以及整个地区安全意味着什么呢?

  为什么奥巴马明确“选边站”?

  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对于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的表态由来已久,此次奥巴马不仅在记者会上态度明确,还写入了《联合声明》,这意味着美国在此问题上不留任何余地,在外交上相当于自主缩小灵活空间行为,尽管有不少分析认为这是美国回归亚洲战略的失败,或者被日本牵着鼻子走将陷入中美对抗的困境等。据日本媒体报道,这个态度是美方在准备奥巴马访日的很早阶段就提出来的,意味着美国对于后果有充分分析,总统明确选边站一定有其逻辑。

  首先,美国须要向全世界的盟国展示其没有走向孤立主义的姿态,美国想对世界盟国传递在中东和欧洲局势动摇情况下其维持影响力的决心并未动摇的信号;第二,奥巴马希望通过选边站让回归亚洲有实际意义,毕竟在这个地区有太多的国家是依靠美国的安全保护生存,而美国的影响力也是依靠同盟安全网络维持的;第三,日本对于日美同盟的不放心程度达到历史新高,自安倍晋三执政后,日美关系有些诡异,即相互认为对方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奥巴马此次访日的最大目的就是进行安心抚慰外交。此前,美国决定不参加青岛的阅舰式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解读。因此,从美国的角度来说,让包括日本在内的盟国对美国的安全承诺保护放心的考量超过了可能对惹怒中国的考量,促使奥巴马总统决定“选边站”。

  准冷战与三边关系的结构性稳定

  随着美国的“选边站”,围绕中日岛屿问题就出现了明确的2对1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一种类似于冷战的中美苏三角关系但又不同的非常奇特的“准冷战”形态似乎在形成(不是说全面的冷战状态)。日美同盟的强化就是以中国为假想敌人为前提存在的,而美国又要同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样两个相互矛盾的战略逻辑让中日关系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日本对于美国的怀疑将始终存在,总是会感到美国做得不够,做得不足,此次双方在TPP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就是日本对美信心不足的体现;而中国会认为美国做得太多,做得太过,结果可能加剧中美和中日的同时对抗。然而,笔者认为尽管紧张局面比较容易看到,我们也需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一定程度上的紧张局势也有可能会带来三边关系结构稳定。

  首先,明确安全义务可能让地区结构体系变动期保持相应稳定,战后几十年的亚洲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双边安全网络,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本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日本对美国的安全承诺的怀疑如果叠加到一定程度,那现有的地区体系就会发生动摇;第二,奥巴马明确了安全义务后在“管住日本”方面可能会更加容易,长期以来,中国事实上把“管住日本”的工作外包给了美国,在于中美实力对比急剧变化下,这项工作继续让美国来承担可能符合各方利益;第三,在中日岛争问题上,美国可以做的事情很少,由于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结构特点,奥巴马总统明确安全条约义务后,也就是说中美日三方都明确了态度,中国的巡逻船将会继续巡航,日本则会继续跟踪,而美国则反对任何方面单反面行动,这种紧张关系实际上可能就变成了新的现状而继续下去。

  从中国方面来说,当然会对奥巴马的“选边站”感到愤慨也须要抗议,然而国际关系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具有讽刺意义,结构性的紧张也可能带来结构性的稳定。这种稳定是否能够持续?一方面取决于美国的选边站会不会反而造成盟国走向冒险的反作用,这须要时间检验。笔者更加担心的是,这种结构性稳定的最大牺牲品可能是中日关系。

  奥巴马对日本的表态发出的信号是美国在对外干预上将更加有选择性,即集中在维持对盟国的承诺上。美国想对世界盟国传递在中东和欧洲局势动摇情况下其维持影响力的决心并未动摇的信号。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