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防科大年轻纳星创新团队:青春是一个动词

2014年06月16日 09:5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当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成为热议话题时,记者来到湘江之畔的国防科大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访他们——把“星星”送上天的年轻人。

  无论屏幕上俊男靓女们的故事编撰得怎样的神奇和浪漫,但倘若与那颗巡游太空、穿梭星宇的“天拓一号”卫星相比,绝对黯然失色。

  下面将要介绍的这群年轻的军人虽然不是明星,但天空却有属于他们的星星。

  奇思异想使太空为之敞开

  有个带有几分嘲讽的词叫做异想天开,但这恰恰是这个团队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就是用一个个奇思异想,使得太空为之敞开。

  何谓“纳星”?纳即小,有多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这颗名为“天拓一号”的卫星状如一只手提箱,随手一掂,重量不到10公斤。或许你要问,体积与重量有何意义?请记住,这可是一颗穿越大气层,进入太空轨道的卫星啊,每减轻一克的重量,相当于节省下一克的黄金。

  那么,体积与重量是怎样减下来的呢?传统卫星是将各种组件分类封装在金属盒中,再通过电缆相互连接。他们舍弃了这种成熟的模式,直接把卫星的所有部件“裸”焊在一块单板电路板上。外行人看来简单,但这却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单板纳星体系结构,为我国微小卫星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它搭载的船舶自动识别信号接收系统为例,虽然重量只有70克,但它却使“天拓一号”成为目前国内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微纳卫星。它每天传来的全球船舶数据在相关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并借此绘制出我国第一幅全球船舶数据海图……

  他们不可思议的故事还有很多,“天拓一号”上的天线是用钢卷尺做成的,是的,任何一个五金店花20多元就能买的钢卷尺,而宇航级的天线价格则动辄数十万元。卫星初样评审时,有人质疑:这是做卫星可不是做游戏啊。然而,这个堪称“草根”的天线不仅成功展开,而且在太空正常地工作至今。

  再看卫星上的照相机,只是一个普通手机上用的微型照相机,进行一番改造后安置到了卫星上,花费不过千元,但从一张张传回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各项成像指标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固定卫星元器件的螺丝钉,倘若使用航天专用型的,每一颗都要数百元,但他们到街头五金店里去精挑细选并进行处理,每颗成本仅几毛钱……

  这样的数字更让记者大吃一惊——“天拓一号”上所使用的商用元器件达到90%以上,换句话说,就是这颗卫星相当于是用普通商店里买的元器件“拼”出来的。

  那么,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省钱吗?“天拓一号”副总设计师陈小前教授告诉记者,加速向低成本、批量化的微小卫星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空天领域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能用90%的普通元器件做出卫星,能用低端材料做出尖端产品,这本身就标志着创新与突破,其意义不仅在于少花钱,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卫星从实验室走出来,在科研、经济、军事领域加快普及和运用。

  当年微纳卫星立项时,大家七嘴八舌为这个被昵称为“小家伙”的卫星取了150多个名字。经过筛选,最后选定了“天拓”。其中当然包含有多重意义,但最根本的是承载着这些年轻军人的追求与志向——为拓展国家利益而拓展天疆。

  今天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尚未谋面,记者先被团队的名声和头衔“震”住了:100%博士学位,非专家即“学霸”。待落座一见,竟有些“失望”——出现在眼前的全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清一色的小平头让人想起那个比喻:“毛头小伙子”。

  2010年9月,“天拓一号”纳星计划正式启动。研制团队向全校招贤纳士。他们的动员口号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今天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很快,一支10余人的队伍组建起来。汇集到团队里的不仅是涉及光机电热几大学科领域的精英尖子,同时还是学校里最年轻的一批优秀人才,平均年龄不足30岁。

  他们年轻得让人羡慕。然而,他们拥有的却不仅仅是年轻。

  几十年前,美国人曾用居高临下的口吻说: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而这些立志于放飞卫星、走向太空的年轻军人则说:我们不想控制什么,但同样也不想被别人控制。

  不被别人控制就得走在别人前面,强烈的使命感使他们的青春充满了奔放的创造激情。但他们清醒地知道,飞天之梦固然浪漫,可卫星能否上天?上天能“活”多久?回答这些问号却是一个非常具体甚至琐碎的过程。且看下面几个数字——

  研制过程中,共进行了20多次评审,专家们一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而每个问题都必须在下一次评审前予以解决,有一个问题不过关评审就通不过。这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装订起来竟有厚厚3本。

  面对太空诸多“不可测性”,需要做大量的模拟实验和测试。斗转星移,他们的模拟试验必须与日月同步运行。测试一般都要进行几十个小时,最长的要连续15天。他们必须轮流值班,24小时盯着屏幕不能放过一点异常。

  说到科研人员,我们眼前总会浮现出白大褂、实验室……可他们总是把自己称为“科技民工”。民工者,四处奔波、八方行走的辛勤劳动者。听似玩笑话,细品还真是那么回事。

  卫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团队的核心成员每人要担任若干个分系统的设计师,还要经常替补顶位。大家开玩笑说,只填一个坑的是萝卜,没有三头六臂在这里就没你的位置。

  卫星研制涉及几十家单位和部门,负责协调的陈小前副总师成了“空中飞人”。因为劳累过度,他的身体出了状况,一检查,竟有3个部位需要动手术。可一听说手术后至少要住院一个月,他把检查结果往怀里一揣继续工作。

  星载计算机分系统负责人杨磊的婚期正赶上紧张的攻关阶段,他只是结婚那天请假回去了一天,被亲友们戏称是“出席”了婚礼……

  花样年华、青春岁月,本应有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可恰如那首歌唱的:他们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放眼星空,“天拓一号”就是最好的答案——同样一颗卫星从论证设计到发射,同行们一般需要四到五年的周期,但他们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创造了我国卫星研制的最短纪录。

  青春是一个动词

  卫星有这样一个专业,叫姿态控制。卫星在太空呈现的姿态,直接影响着它的运行和功能。

  这个团队也始终保持着他们姿态——青春。

  在这个年轻团队的身后,还有一个更年轻的预备队——以在读研究生为主体的纳星创新基地。

  这个基地已经成为航天器总体设计的重要实践平台,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员进入基地参与研制工作。他们是“80后”“90后”,甚至还有20出头的本科生。在这里,他们经历了卫星设计、研制、发射、测控、应用的全过程,并已初露锋芒——24岁的胡星志在导师指导下,成功完成了星箭分离机构的设计;控制室《操控日志》显示,已有近百名年轻学子亲手操控了卫星……

  对于他们而言,青春是一个动词。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流逝,但青春的事业却永远一浪推一浪——很快,将有更多的新“天拓”之星从这里诞生,出现在星空……

  听这些年轻人描述未来,记者心中涌出这样的感慨——每个人都有一段年轻的岁月,但只有在年轻的肩膀上扛起国家与民族的使命,你才能拥有星光一般闪耀的青春。

  说话间,实验室一端测控台突然传出“卫星即将过顶,请注意测控”的报告。电脑屏幕上,开始不断地跳跃出一行行数字符号。这颗已在太空运行了近两年的“天拓一号”每天定时经过长沙,稳定清晰地传输数据。虽然看不懂它们的含义,但记者能清晰感受到,那来自深邃太空的青春脉动……(记者 郑蜀炎 王握文)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