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千里之外指导 保障兵半小时排除高原雷达故障

2014年06月27日 09:3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盛夏时节,随着博士生史军军的顺利出站,成立仅3年的新疆军区装备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诞生出第一位博士后。

  截至目前,这个地理位置偏远的科研单位,已有近10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部队,培养的上百名装备人才遍布雪域高原。博士生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高原,可搭建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高学历人才就要解决高难度课题

  夏日,喀喇昆仑高原,新疆军区某部正在进行装备高原适应性训练。突然,某型雷达出现技术故障。此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紧急关头,该部官兵登上野战保障方舱,快速启动远程支援系统。在千里之外装备专家指导下,仅用半个小时,便成功排除雷达故障。

  这次大显身手的远程支援保障系统,只是新疆军区装备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服务部队的众多成果之一。据介绍,该系统运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高原信息盲区全覆盖,解决了高原装备保障的难题。

  2010年冬,全军第二家装备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于新疆军区某雷达修理所。“高学历人才就要解决高难度课题。”面对茫茫喀喇昆仑高原,入站的首批博士生们意气风发,将第一个目标就瞄向了高原装备保障最难啃的“硬骨头”——远程支援保障的信息盲区问题。

  沉一线、搞调研、拿方案、做试验……以樊英平、史军军为首的博士生团队很快研发出特种无线网络通信设备,攻克了装备诊断、测试等软件数据加装“瓶颈”,最终打通了高原装备保障的信息盲区,实现高原一线部队与后方保障体系的无缝链接。

  只有真正接地气,成果才有保障力

  3年前,该科研工作站引进了8名博士生。这些拥有深厚理论知识的人才,各自发挥专长,很快研发出了6项科研成果。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成果在部队却不受欢迎,基层官兵反馈的意见只有3个字:不适用。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是为了解决部队战斗力建设难题。如果付出的努力不被官兵认可,只能说明科研偏离了方向。这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接地气,科研成果才会真正有保障力。”经过调研论证,他们果断决定立足高原高寒特殊条件,把实验室“搬上”高原,瞄准高原保障瓶颈问题攻关。

  他们针对高原高寒条件下装甲车辆自动装弹系统故障多的实际,研制了装甲车辆自动装弹在线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了对自动装弹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他们针对沙漠、戈壁等恶劣自然条件导致装备易损问题,运用减振技术大大降低了装备故障率。

  “实验场”与“保障场”有效对接,近2年该站开发的12项革新成果都受到基层官兵好评。

  酵母工程让技术人才雪球越滚越大

  4月上旬,某生产厂家打来电话:由新疆军区某师工程师周建新主研的《便携式智能弹壳收集器》已批量生产,不久便投入部队使用。

  类似喜讯,从四面八方传来:某部工程师杨金成研制的《移动装备数据仓库》得到推广应用,某师于亮工程师开发的比武监考系统受到好评……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该科研工作站开展的人才培养酵母工程。

  据新疆军区装备部部长陈水泉介绍,面对西北部队装备技术人才落后的现状,该科研工作站全面启动人才培养酵母工程。每名博士生在站期间都将组成一个攻关团队,分别带3-4名科研助手。在开展科研任务的同时,团队成员发挥个人专业优势,组织互帮、互学、互教活动,取长补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加大人才培养辐射效应。该站还通过执行巡修任务,大力开展对基层一线装备维修人员的培养。去年6月,某师新列装的雷达发生故障,博士樊英平在现场排除故障后,还就雷达常见问题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了详细指导。

  据统计,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3年来先后为一线作战部队培养技术人员百余名,12名科研助手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郑清风 本报特约记者 王传峰)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